为了农民的微笑

2014-07-04 08:27:44 来源:

为了让农民朋友购买到放心的农资,我市农业系统的行政执法人员,深入乡村集市开展“送法下乡”活动,深入农资经营店铺开展交叉执法检查,参加农业执法技能大比武……通过一系列扎扎实实的举措,层层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工作,为全市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农业系统共出动农业综合执法人员2339人次,执法车辆376台次,印发宣传资料19.58万份,整顿市场122个/次,依法检查农资生产经营单位1127家/次,有效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送法下乡”受欢迎

春耕备耕时节是农资产品销售的旺季。我市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3·15”期间,组织农业执法人员深入乡村农户、田间地头,开展丰富多彩的“送法下乡”活动,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欢迎和好评。

3月10日,尧都区农委率先拉开“3·15打假护农保春耕”宣传周活动的序幕。几天之后,安泽、浮山、侯马、洪洞等县市相继启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活动中,他们采取出动宣传车、设立咨询台、发放传单、悬挂横幅标语、公布举报电话等形式,深入到辖区内乡村集市、田间地头,广泛宣传农业法律法规知识、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假劣农资识别、违禁农药的危害性及相关规定、农资打假举报投诉等方面的知识,解答农民群众提出的相关问题。

曲沃、翼城、汾西、大宁等县创新工作方法,开展“前置式”执法,对辖区内农资经营户、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系统培训考试,提高了从业者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据统计,“3·15”宣传周期间,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和科技人员2780人次,发放明白纸、一封信、宣传单等资料37万份,举办现场咨询培训88场次,接待群众咨询12.5万人次,受理群众举报7人次,展销农资产品21万公斤。

通过开展“送法下乡”活动,提高了农民识假辨劣维权能力,增强了农资生产经营单位诚信合法经营的法律意识,营造了良好的农资打假氛围。

打假护农保丰收

“农民是否都买到了放心农资?农资市场产品质量情况如何?”这些问题时刻牵动着我市农业综合执法人员的心。为净化农资市场,让农民买上放心产品,我市农业系统围绕重点产品和 重点对象,组织开展春季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出重拳打假护农保丰收。

3月14日,市农委召集全市17个县(市、区)农委农业执法相关人员100余人,召开专门会议,对春季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进行安排部署,全面启动春季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

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中,首先,各县(市、区)农委进行执法自查。他们采取“正着打与倒着查”、“源头治理、市县联动”的检查方法,对本辖区内的农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拉网式的排查,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随后,市农委在各县(市、区)自查的基础上进行抽查。他们采用“交叉检查、示范执法”的执法模式,对全市农资重点品种、重点单位、重点区域进行抽查。在今年的春季农资打假行动中,市农委共组织了两次交叉联合示范执法活动,第一次执法人员由翼城、侯马、襄汾、曲沃4县市的农业执法骨干和市农委执法人员组成,于4月8日分两组赴山区县,开展了为期12天的交叉联合示范执法。检查过程中,执法人员认真听取山区县关于农资打假、查处违法案件情况的汇报,详细查看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方案、执法任务派出单、处罚文书制作等材料,对于发现的问题,由当地农委立案调查处理,市农委挂牌督办;对于案情复杂、案值较大的违法违规案件由市农委立案查处。期间,他们检查农资经营单位81家,对主要存在证照不全、未取得登记或未经审定、标签标识不规范等农资问题进行了清理整顿。5月份,市农委又组织在平川县(市、区)开展第二次交叉联合示范执法,农资打假取得阶段性成效。

通过春季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有力地净化了农资市场,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规范执法提素质

为提升全市农业执法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农业执法水平,培养执法人员实战技能,今年年初,市农委在全市开展农业综合执法素质提升年活动,推进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

素质提升年活动共有3块内容,其中的现场调查取证能力考核是素质提升的关键一环。结合春季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市农委于4月9日至18日组织开展现场调查取证能力考核,省农业厅考核组现场观摩我市农业示范执法全过程,并给予点评、分析和现场指导,有效地提高了广大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省考核组认为,临汾执法规范化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尤其在能力建设、文书制作、素质提升等方面取得明显的成效,希望继续发扬成绩,为全省树立典型、创新经验。

为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素质,6月26日至30日,我市有两名执法人员参加了全国农业执法培训,通过专家授课、名师讲解,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宝贵的经验,为今后更好地推进农业执法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报记者 田青松 实习生 曹蓉蓉

责任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