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基地建设圆了致富梦

2014-07-09 08:42:04 来源:

一片片苹果园内硕果盈枝,一个个蔬菜大棚泛着银波,一座座养殖圈舍星罗棋布,享受着惠农政策的村民们干劲十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大宁县处处都充满了特色农业发展的蓬勃生机。

近年来,大宁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十二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两番的目标,把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因地制宜强力推进苹果、设施蔬菜、生猪养殖三大富民基地建设。如今,一幅宏伟壮丽的特色农业发展立体画卷正在缓缓铺开,如火如荼的特色农业奏响了农民增收致富歌。

苹果产业借船下海

“三川十垣沟四千,周围大山包一圈”是大宁最真实的写照。这个只有7万人的小县,山多资源少、沟多平地少,满山不见草。如何突破瓶颈制约,走出一条特色致富之路是摆在新一任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面前的重大课题。

大宁县委书记刘奎生在吉县担任县长期间主抓苹果产业。几年来,吉县苹果产业大发展给当地群众带来丰厚回报仍旧历历在目。县委、县政府班子认识到发现大宁与吉县同样拥有适宜苹果生产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且两县地缘相近,大宁苹果产业为何不借船下海,搭上吉县苹果的顺风车。

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组织人员参观学习后,该县制订出台了《大宁县加快发展苹果产业的实施方案》,确立了全县苹果产业扩规模、抓管理、促效益的“时间表”、“流程图”、“任务书”。扩规模,在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全县八大垣面的适宜空当地块进行建园,全部栽植苹果,确保户均建园面积达到5亩至10亩甚至几十亩,加速实现“人均两亩园、家家奔小康”,打破无偿供苗、无需返还的旧机制,对果农实行送一苗、活一苗,死一苗、赔一苗的运作模式,提高苹果栽植的成活率。抓管理,积极开展以外出考察学、引进专家教、办班集中讲、田间地头练为主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训,切实加强实用技术、集雨水窖、微灌的综合配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推进果园精细化管理。促效益,支持建设一批集研发、推广和商贸流通、加工贮藏于一体的果业公司,抓好建园规划、苗木选购、果树栽植、技术服务及销售全过程的管理,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有着16年栽植苹果经验的安连生就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他感慨地说:“以前都是靠自己的经验摸索,现在不同了,施肥、修剪、套袋都有果树中心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现场指导说着简单,但分量很重,比如说套袋早一天、晚一天都会影响到苹果的品相,品相好了价格也就高了。不光是技术,今年县里还免费送来了20袋有机肥。县里统一组织收购,苹果直接从自家园子就卖出去了。今年我的20亩苹果纯收入能达到15万元,这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看到安连生的果园在政策的扶持下见钱了,昕水镇树堤村的村民都行动了起来。今年,该村新增果树100余亩,全村30户村民,家家都有了果园。“现在果苗不花钱,管理有专门专家指导,销路也不成问题,栽苹果的信心更大了。”该村的安连明道出了村民们栽植苹果的心声。

“十二五”以来,大宁县新增苹果经济林8万亩,今年将在这个基础上推广“涌泉灌、防护网、田间路、管理房”四配套的精品果园1500亩……

设施蔬菜异军突起

立足大宁沿川地带交通顺畅、灌溉便利、气候适宜的优势,整合利用扶贫项目资金,力争用3年至5年时间,建设一个三川百里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基地,是大宁县实施富民强县战略的又一大手笔。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将严格把好发展规划关,按照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条50华里设施蔬菜产业带。在工程质量关口上,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管理,严格原材料标准和施工标准,使新建的大棚科学合理、质量可靠。在技术指导关口,将采取聘请技术员、统一组织育苗、加强培训等方式,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大棚蔬菜生产管理方式和理念。”县长樊宇简要的介绍,满含着大宁人致力于发展蔬菜大棚的决心和信心,令人感奋。

扶贫项目资金主要用于产业发展和大棚基地建设,大棚建成后,配套的水利设施就成了关键。在接到任务后,大宁县水利部门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克服资金短缺困难,高标准完成了水利设施配套任务,为大棚蔬菜的育苗、移栽、正常生产提供了水利保障。与此同时,该县的交通、林业部门硬化田间道路20余公里,移植柏树苗木1万余株。县农委动员10余名机关干部,长期吃住在村里,积极指导当地农民种植;县水利局出资2万元,为菜农购置了喷雾器、农药等生产资料;环保局出资8000元,为菜农解决资金困难……蔬菜基地项目启动后,该县37个单位与多个村委结对帮扶,累计投入扶持资金16余万元,帮扶农民进行蔬菜生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机关干部的热心帮扶,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更加激发了菜农发展大棚蔬菜的热情和干劲。

为给大地把脉,给蔬菜“配餐”。该县在相继实施小流域治理和土地深松平整等工程的基础上,还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蔬菜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对肥料进行科学配方和施用,极大地提高了产出蔬菜品质。

截至目前,大宁县在沿川4个乡镇8个行政村建成普通拱棚2千多座,全部配套了水利设施,实现了棚内就近灌溉。同时,还及时引进培育了农业龙头企业山西政拓公司,为全县菜农提供育苗、技术培训、蔬菜营销等服务,把大宁蔬菜打入了太原市场。

生态立县养猪富民

大宁县大力发展养猪产业,把生猪养殖业作为有机苹果、设施蔬菜的配套产业来抓,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目前,全县已发展龙头企业万头猪场1个、养猪专业合作社15个。同时,大力推广了“猪—沼—果”生态循环经济模式,新建和改造沼气池338座、高标准猪圈248座,全县生猪出栏量2万余头,总产值达2600万元,生产有机肥料3万吨。全县围绕建立西山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的目标,大力发展生猪养殖。到2014年底,完成生猪出栏5万头,2016年底完成生猪出栏10万头,2020年达到20万头,实现人年均二亩园、亩均两头猪。

为了实现规划目标,大宁县委、县政府全力培养三种养殖模式。一是培育龙头企业。选择有管理能力、养殖经验丰富的能人,创办领办规模达万头以上养殖龙头企业。要在资金、土地、政策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与倾斜,力争在3年内达到6户万头以上的龙头企业,年出栏量达到6万头以上。二是培育养猪专业合作社。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积极培育6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专业合作社力争年出栏量达到千头以上,全县达到6万头以上。其中,大宁县丰冠源养猪专业合作社占地3000平方米,目前有2000平方米猪舍,存栏母猪150头,年出栏3000余头商品猪,年利润达100万元以上。三是大力推广“猪—沼—果”户养模式,在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鼓励果农在果园周边发展养猪业,力争全县养殖户达到1万户,户均养猪8头至10头,全县达到8万头以上,着力形成三种养殖模式相互扶持、相互依托、相互带动的格局。

在昕水镇东关村李俊兰的养猪场,存栏达到600余头,前景看好,她说:“搞养猪投资较多,市场波动很大,有着一定的风险,但是,有县委、县政府的政策优惠和大力支持,通过参加县上组织的养殖业技术培训班,我学习到了新的技术,今后只要科学饲喂,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让猪能少生病、多出栏,就能把养猪事业做大做强,钱袋子越来越鼓,好日子越来越富。”(通讯员 李明珠)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