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洒扶贫路

2012-09-28 08:19:00 来源:

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春云 范晋宁 陈爱红)9月18日,投资15万余元的扶贫助学生产纯净水启用仪式在大宁县太德小学举行,这是临汾供电分公司扶贫工作的又一有力举措。多年来,该公司以“提高造血能力为主、直接输血为辅”为主导思想,通过大力发展林果业、畜牧业等一系列帮扶措施,先后完成了汾西、永和等定点扶贫任务。如今,临汾供电人又走进大宁县太德乡茹古村,用他们的真情再一次托起村民脱贫致富的梦想。
让户户都有致富
项目“往后还想多栽些,那真是农民的‘绿色银行’啊!”9月10日,在永和县交口乡张家垣村的山坳里,50多岁的村民张永生正在核桃园里忙活着。
老张说,2007年之前,他家的30亩山地一直荒着。“谁不想致富,可就是不敢投入呀,赔了怎么办?那些年,全村人均收入不足900元。因为没路,我们只能守着满山财富受穷,看着山外的繁华眼馋。”
2008年,临汾供电分公司工作队进驻张家垣村,召开村民座谈会、逐户走访,了解村情民意,为发展把脉会诊。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该公司投资9万元,将种植核桃树作为该村的主导产业来抓。随后,该公司投入8万元,修复引水渠道0.8千米,新铺主管道0.4千米,新建水池1个,不但解决了核桃树的浇灌,还彻底解决了群众的饮水问题。
与此同时,该公司还协调解决资金投资76万元,铺油路4.5公里,改造低压主干线路11千米,改造进户线路3.7千米,装设配电、计量箱30个、漏电保护器100个,彻底解决了村里的用电问题。如今,张家垣村核桃园进入了丰果期,有人算了一笔账,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就达到了2万余元。
怀着深厚感情去帮扶
“要扶一个,成一个。”该公司工作队负责人高明满怀信心地说。张家垣村脱贫后,工作队又将“战场”摆在了大宁县太德乡茹古村。
“没有供电部门的帮助,就没有我女儿的今天。”茹古村村民张宁平激动地说。去年,张宁平的女儿小霞考上了吕梁学院,接到录取通知书,张宁平全然没有一丝喜悦,不要说学费,就连上学的路费都没有着落。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扶贫队及时送来了2000元,帮助小霞圆了大学梦。
其实,对张宁平家的帮扶只是该公司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该公司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联系一户贫困户,扶贫队员每月联系5户,以“一对一”结对帮扶的方式,为全村失学学生、留守儿童、单亲家庭或困难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村不但有城里来的工作队,还有一支不走的工作队。”40多岁茹古村的贺红云逢人就说。在茹古村,该公司帮助基层党支部动员村里有威望的老党员、群众代表、宗教人士、有文化的年轻人、妇女干部等10余人,带头学习提高、带头服务群众、带头弘扬正气,为农民奔小康培养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队”。今年7月份,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袭击了茹古村,20余户瓜农眼睁睁看着再有10天就进入市场的西瓜被砸得七零八落,一时间,人心惶惶,失去了生产信心。得知消息,工作队第一时间察看灾情,及时送来1万元救助金,并组织群众进行生产自救,将损失降到了最低。在临汾供电的带动下,如今,茹古村连片果园规模近千亩,实现了户均5亩果园,20只小尾寒羊的目标。
用科技知识武装农民
“致富不能光靠力气,还要有灵活的头脑才行,不学习,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就只能守着‘聚宝盆’受穷。”张家垣村村民张永生如是说。
“扶贫先扶智。”基于这一认识,该公司筹集11万多元,兴建了2000平方米的活动广场,建立了图书室,配置了2000多册以农业科技为主的图书。几年来,工作队聘请有关专家为果农培训、讲课,提高了农民的理论与实践水平,让农民不为技术问题而担忧。
走进张家垣村的村民党员文化活动室,一排书柜十分醒目。这几年,许多村民养成了习惯,茶余饭后喜欢到这里,阅读报刊书籍,交流市场信息。
村民张大喜高兴地说:“是供电部门帮我脱贫致富奔小康,感谢党的好政策。”20年来,临汾供电分公司共投入扶贫资金300余万元,用于推进农村支柱产业建设和交通、饮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责任编辑: 高卓然】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