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村里人过上了城里人的新生活

2012-10-26 09:10:00 来源:


赵彩群告诉笔者,今年搬到新村后,政府给我们修了路、安上了自来水、接上了天然气,装上了冲水马桶。我们的日子和城里人差不多。
在下平望新村,我们看到:一条条水泥街巷宽阔平坦,一排排新楼房、新大门整齐划一,别具风格的游园、文化广场、健身器材、便民超市、卫生所、农家书屋等一应俱全。与以前街巷狭窄、房破屋旧、垃圾遍地的旧村相比,简直就是换了人间。
陪同的下平望村村委会主任李亲锁介绍说,老村子在新村3公里外的汾河岸畔,自然条件差,三面环坡,地势低下,房屋潮湿,街巷狭窄,村民吃水要到一公里外拉水。旧村整体迁建是下平望村几代人的梦想。
下平望新村是侯马市新型农村社区、农业产业园区“两区”同建的试点村。
侯马市作为省委、省政府授权的综改试验先行县市和全省唯一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肩负着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的重任。该市紧紧抓住政策机遇、项目机遇和发展机遇,以综改试验区建设为载体,把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核心内容,探索加快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新路径。
今年年初,侯马市委、市政府以点带面、典型引路,选择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具备“两区同建”基础的下平望村作为“两区”同建示范点,将新型农村社区与农业产业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下平望村共有557户,2300多口人,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942元,低于侯马市农民收入平均水平。在下平望村“两区同建”的过程中,侯马市力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档次配套,坚持“整村迁建,节约土地,功能齐全,一步到位”的原则,由市规划局结合下平望村的人文历史、物产风貌,做出科学、超前的总体规划,做到“规划档次不能低、乡土风情不能丢、建筑质量不能差”,实现户户通城市自来水、通下水、通暖气、通数字电视、通信息网络和硬化、绿化、气化、亮化、净化全覆盖,达到基础设施“五通五化十配套”,同时规划建设种植园区、养殖园区,并实施旧村复垦和土地综合开发,全面提高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生态水平和幸福指数。
侯马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建国告诉笔者:“我们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全市之力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财政政策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
在“两区”同建过程中,侯马市采取了多部门联动帮扶、包建项目的模式,将规划设计、水网、电网、村庄绿化、街巷硬化、垃圾处理等项目分解落实给相关职能部门,限期高标准帮扶完成。例如,包村单位审计局负责改厕工程,免费为每户安装一套冲水蹲便、铺装好卫生间地面瓷砖;住建部门负责建设标准化垃圾池、化粪池;环保部门负责污水生态处理和村容村貌整治;水务部门负责自来水管网的铺设、安装等。此举既避免了以往“撒胡椒面”式帮扶的尴尬,也有效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发挥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率,充分显示出集中力量帮扶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优势。
走在平坦的水泥路上,50岁的村民政助理员赵树立说,这些年政府在农村推行“十个全覆盖”,我们村通了水泥路、公交车、有线电视、宽带网等,新建了卫生所、图书室,老百姓小病不出门、大病有保障。
目前,下平望村迁入新村的已有380户、1600余人,其余农户的新房正在建设中,待竣工后将陆续迁住。全部搬迁后,旧村复垦可新增土地400亩,为调剂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发展产业园区、促进农民增收预留了空间。
在村口,笔者遇到刚从山药园区打工回家的村民段刘勇。他说,自家的5亩地全流转给了利华山药种植合作社,每亩每年500元收益,自己现在园区打工,干些喷药、除草的杂活,每天有30元的工资性收入。
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产业园区是关键。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同时,下平望村同步发展产业园区,以园区壮龙头、带基地。
该村与利华山药种植合作社联合,发展起一个千亩山药种植园区,引导100多农户流转土地800亩。
像段刘勇这样在山药园区打工的村民有100多人,成为下平望村民增收的一个新渠道。今年上半年,下平望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5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在涉农部门的指导帮扶下,下平望村还将引进山药深加工项目,形成辐射周边县市的龙头企业;引进一家现代化、规模化的室内养殖、屠宰深加工企业;与此同时,以下平为中心的万亩苗木基地也正在规划建设中,旧村复垦和土地综合开发项目也正在加紧实施。
“两区同建”让下平望村几代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随着“五通五化十配套”和农业产业园区的逐步建成,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下平望村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新生活。

  【责任编辑: 张君宇】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