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也有雷锋传人

2013-02-01 10:03:33 来源:

    襄汾县新城镇柴寺村村民柴小叶是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但他多年来以雷锋为榜样,坚持为村民和后代行善举、做好事的事迹和精神,颇受广大村民的称赞传颂。
    1963年,当柴小叶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正值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如火如荼,方兴未艾。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处处为人民群众做好事的事迹和精神,深深地烙印在他幼小的心灵里。
    早在1990年,刚刚走上联产承包责任制道路的广大农民还很不富裕,原有的村集体经济早已解体,收支入不敷出,连村干部的任职补贴都一拖数年。入冬后,天气已颇有冷意,但村小学的教室里因村委会尚未拉下焦炭没能生炉火,孩子们只能把小手揣在袖筒里,耸着肩听老师讲课。看到这一情况,在外面跑煤焦,手里赚了一些钱的柴小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立即用自家的钱从晋城拉回一卡车无烟煤(约9吨,合现值1万多元),无偿地送给学校,解决了孩子们冬季读书的取暖问题,受到全村人的一致称赞,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特地给他送了一块写有“致富不忘教育”的镜匾。
    近年来,他在永济市包地种植中药材生地,家中又有了一些积蓄。2011年3月,村“两委”在推进新的“五个全覆盖”中建造文体休闲广场和舞台、便民店、卫生所、农家书屋、老年人活动室等,号召村民自愿捐款,他很快捐了500元。七八月间,他见村里虽说于前两年打了三眼深井,解决了全村人的生活用水,但由于水质欠佳,常有咸味不好喝,而村子南面一里多远的丁家沟口有一股泉水,水质特甘甜,许多村民便开上机动车,或骑着电动车、自行车去拉水、带水。但是,因泉水池较浅,还时常刮进一些基础草败叶,人们只能用水瓢、水碗一点一点地舀,有时还需排队等候,费时费力,误工误活。
    看到这种情况,又勾起了小叶的爱心,他便同家里人商量,得到全家人的一致支持后,拿出1300多元钱,买来砖、水泥、钢筋、水管、铺埋了引水管,建了个装有水龙头的全封闭、能盛四五十担水的蓄水池。
    之后,村民们像过去一样去带水的人更多了,连与该村毗邻的原襄汾纺织厂的不少职工、家属、甚至邻村的人也常常去带。村民们高兴地说:“小叶真是又为乡亲们办了一件应该记入村史的大好事啊!”有好事的人还专门在蓄水池外面写了“吃水不忘柴小叶”7个红漆大字。
    一个一无企业、二无商铺、全靠个人辛苦劳作生活养家的普通农民,能一次次无偿地拿出自家并不算富庶的血汗积蓄,为村民和后代办好事、实事,这实在是难能可贵,实在值得称颂,实在是要有些雷锋同志无私奉献精神的。愿这一精神和美德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更好更快地发扬光大。通讯员 李克梁

责任编辑: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