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我市的大秋作物已进入产量形成阶段,对水分要求较高;但是,入伏以来,我市降水偏少,分布不均,对秋作物其生长发展极为不利。之前持续的高温天气,使我市多地秋作物也遭受了多年不遇的极度干旱。从8月5日至6日,随着两天的降雨,墒情看似有所好转。但是,由于前段一时期降雨较少,造成了部分地区和地块的旱情严重,为了进一步了解农作物的成长灌溉情况,记者深入到多个村庄进行了实地采访。
8月4日,在尧都区金殿镇苏村,村民毛社龙正在自己地头疏通水渠,记者了解到,他家有4亩玉米地,今天就能全浇完。毛社龙告诉记者:“我们这里浇水很方便,村里7月份就和水利站联系好了,随时可以灌溉,产量基本上不受影响。”村支部书记王奇宁也向记者介绍道,因为龙祠的水从苏村经过,所以灌溉起来比较方便,老百姓浇一亩地只需要15元,总体来说,大旱对我们村影响不大,全村1400亩耕地都能得到有效灌溉。
然而,在记者驱车赶往翼城县的途中,发现路边田地里的玉米长势却不太乐观,有些玉米已经干枯无法挽救。该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书记刁兴旺告诉记者:“翼城县整体的地下水资源并不丰富,农村打井就受到了很多限制。”可喜的是,2013年至今年5月份,在省、市农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县农业综合开发办整合各项资金951.77万元,为王庄乡的曹家坡、岳庄、郑庄、龙女、石潭、范村6个行政村新打机电井8眼,正好赶在大旱之前投入使用,为村民挽回了巨大的损失。
在王庄乡曹家坡村,全村1100亩玉米地,完成灌溉的已经达到1000亩左右。村支部书记秦吉告诉记者:村里2011年打了一口井,出水量是50立方/小时,但是只能满足300亩的秋作物灌溉,远远达不到需求,今年大旱赶上县里打的井正式投入使用,基本上满足了灌溉需要,只有80亩左右的玉米绝产。村民郭宝庆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他家的12亩玉米地全部都得到了灌溉,见到刁兴旺,他感动不已:“今天要不是县里给打这口井,我们村一大半的玉米都要绝收,太感谢你们了,党的政策就是好。”郑庄村是王庄乡的第一大村,秋作物耕地面积多达3200亩,之前村里就有两口井,今年县里又给打了两口井。村支部书记李星亮介绍道,截至目前,4口井已经连续工作了1个半月的时间,但灌溉面积只有1500多亩,受条件影响估计今年绝收的耕地有700亩左右。村主任马长明的4亩耕地完全有条件灌溉,为了让村民先浇上地,他就一直往后靠,最终4亩玉米全部绝产。
今年抗旱,对于该乡龙女村来说意义非同小可。因为,今年县上为他们打出了历史上的第一口机电井,由于该村地下水资源丰富,出水量打到150立方/小时,全村1800亩的玉米全部得到灌溉,72岁的柴宏昌老人更是激动地合不上嘴:“活了70多岁了,第一次用自己村里的井浇上地,而且还这么及时,以前纯粹是靠天吃饭,不下雨就没收成了,如今国家的政策年年都忘不了我们这些农民,要我说,今年又是丰收年!”记者杨琦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