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一场细雨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笔者走进大宁县太古乡采访时欣喜地看到,移民新村建设如火如荼,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干部群众热情高涨,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一位村支部书记高兴地说:“我们太古现在的环境面貌变好了,主导产业红火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日子越过越好了,农民的幸福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一切变化凝结着乡党委、乡政府领导的心血和汗水,他们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办百姓所盼,是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
建新村 兴产业 当好农民的勤务员
太古乡地处黄河岸畔,属西部破碎残塬沟壑区,交通闭塞,环境恶劣,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全乡总面积185平方公里,辖7个村委、25个自然村,总人口4496人,耕地面积16200亩,属国家级贫困县中的贫困乡。去年3月,新一届乡党委、乡政府领导班子组建后,通过进村入户调查研究,确立了“实施苹果强乡富民战略,打造富裕文明新太古”的奋斗目标,立足当地实际,克服重重困难,全力以赴抓好苹果产业,多方筹资建设移民新村,发挥优势促经济发展,创出了一条贫困乡从低谷中迅速崛起、从贫困中走向富裕的新路子。
我来到移民新村仪里村,看到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新平房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了一道美丽迷人的风景线,院内干净整洁,房屋宽敞明亮,房子面前的苹果树孕育着致富的希望,给人一种舒适、祥和、欣慰之感,和村民们以前居住的土窑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正在粉刷墙壁,装修家具,准备近时入住,这就是太古乡去年新建的移民新村示范点。据村支部书记介绍,仪里村共有3个自然村,168户、703口人,耕地面积3300亩,过去人们都住在比较分散、裂纹纵横、破烂不堪的土窑洞里,既不卫生,又不安全,出门、种地很不方便,享受不到好的公共资源。去年6月份,乡党委、乡政府把他们村作为移民新村示范点后,老百姓都非常高兴,因为国家给每口人补助4200元资金,他们个人只需投资1万多元就可以建一间平房,所以,人们都积极配合,踊跃投工,在短短8个月内就建起113间新平房,有46户村民即将搬迁进去。今年51岁的贺建平说:“移民搬迁确实是为老百姓办的一件大好事,也是开天辟地头一回,我们早就盼着这一天,现在终于盼到了,我家就修了4间平房,既排场,又宽敞,三轮小车都能开进院。再说,老百姓从窑坡搬到坪里,站得高了,看得远了,心情好了,观念变了,致富的劲头更足了!”一席话,道出了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无限感激之情。
仪里村还是太古乡苹果产业示范村委,全村共有苹果园1200多亩,其中挂果200多亩,去年仅此一项收入达到100多万元,人均收入2400元以上,村民燕贵臣家的2亩多苹果园收入达到两万元以上。今年,乡党委、乡政府在仪里村率先把移民工程和“猪—沼—果”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新果园的模式结合起来,将有果园的移民搬迁户房子建在果园里面,房子既是舒适的住房又是果园管理房,使果树管理更加方便快捷,院子里修建“三位一体”的沼气池、猪圈和厕所设施,人畜粪便发酵后沤成沼气,可以取代炉子做饭,节约了能源,同时,沼渣沼液还可以施到果园里,作为很好的有机肥料,达到生态循环的良好效果,老百姓都竖起大拇指说,这种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好。
乡党委、乡政府领导十分关心果农的管理技术问题,聘请两名技术员长年下乡指导他们拉枝修剪、疏花施肥、打药防虫,疏果套袋等,老百姓风趣地说:“技术员是我们苹果树的保健医生。”乡党委、乡政府还组织全村20多个果农到陕西洛川、吉县王家园等地参观学习,通过现场培训,结合实践经验,逐步掌握管理技术,增强了农民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苹果成熟后,他们又为果农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多方联系销路,解决果农销售难的问题,百姓们都说:“乡领导为我们发展苹果产业操心劳神,竭尽全力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真是百姓致富的勤务员。”
望着一片片绿色的果园,村支书兴奋地告诉我,按这样的发展趋势,预计5年内,全村苹果收入要达到500多万元,连同其他收入要突破1000万元,苹果已成为仪里村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改环境 树形象 富民强乡铸辉煌
采访归来,已近黄昏,我与乡党委书记许华伟进行了简短的交谈,他说:“原来从昕水镇调来太古乡时,看到乡政府只有十几孔破旧的窑洞、办公设施陈旧简陋、工作人员情绪低落的现状,心里确实有一种失落感和危机感,刚上任的那一段时间内,也曾经有过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的时候,一种无形的压力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然而,我想,既来之,则安之,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的意志和毅力,越是贫穷的地方越需要用开拓创新的精神去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所以,必须面对现实,勇往直前才是唯一的选择。”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到任后的第二天,就和乡长房小平召集班子成员,经过多次开会研究,决定首先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着力解决太古乡目前面临的三大问题:一是信心问题。由于太古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环境恶劣,干部群众对跨越发展缺乏信心,他号召大家必须树立“小乡镇干大事、出精品、快跨越”的必胜信心,他在机关大院内刷写了这样一条励志标语激励大家:成功者永远想办法,失败者总在找借口!并通过多次组织召开村干部会议,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县委、县政府实施“生态立县、林果富民、工业强县”三大战略的精神要求,发挥优势,因地制宜,确立了“垣地苹果,坡地核桃,滩地西瓜”的农业调产思路和打造“苹果强乡”、“猪—沼—果”生态循环经济示范乡的奋斗目标,率先在全县实现垣平地苹果全覆盖,努力使苹果从量变到质变,以管理求效益,把太古打造成大宁县万亩苹果优质示范基地。这一思路的明确,增强了全乡干部群众致富的信心,鼓舞了力量,为搞好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形象问题。许华伟上任乡党委书记后,就给大家说:“我们当务之急必须解决形象问题,一定要树立干部良好的形象和改变政府机关的形象,要迅速改变落后面貌,全力打造太古乡政府所在地的美丽小城镇形象,我们只有在最短的时间内有一个大的变化,才能让大家看到希望,振奋精神,增强后劲。”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搞好基层工作的关键,他们要求乡政府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及省、市、县有关农业工作的文件,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在全乡认真开展“夯实基础管理,落实工作责任”集中教育整顿活动,转变工作作风,多深入农村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调查研究,排查安全隐患,了解村情民意,做到吃透上情、了解下情,用实际行动为农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树立基层干部良好的为民服务形象。以前的太古乡政府只有十几孔石窑洞,阴暗潮湿,透风漏雨,办公条件极差,安全也无法保障,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许华伟和房小平通过多方筹资,拆除了两排历经沧桑的石窑洞,去年6月开工建设的一座800多平方米的三层办公大楼已经竣工,即可投入使用。同时,新修了大门、围墙和迎宾墙,乡政府大院里,崭新的办公大楼巍然屹立,鲜红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充分调动了全乡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增强了跨越发展的信心。太古乡的街道环境面貌以前比较差,脏乱破旧,乡政府在短期内进行了集中整治,修建了垃圾池、公厕,新修并封闭了排水道,拓宽了街道,粉刷了沿街门面,配备了保洁人员,购置了垃圾车,制定了卫生公约,形成了长效机制,打造出了一个干净整洁的山间小镇。
三是民生问题。许华伟来到太古后,多次深入农户家中实地调研,当看到百姓们住在裂纹纵横的土窑洞里,既不卫生,又不安全,心中好像压着一块石头。他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改变贫困面貌,首先要改善生存环境,为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便利条件,作为乡政府驻地的太古村,必须要上移民搬迁工程,彻底改变群众的住房环境,改变太古乡的小城镇面貌。为此,他和房小平多次下临汾,上太原进县城,上下奔波,四面求援,向各级发改和扶贫部门的领导陈述太古乡目前的贫困状况,说清困难,讲明理由,希望得到资金扶持。有时候,为了等人,他们连饭都顾不上吃,觉也睡不稳,一连几个小时站在大门外,真可谓想尽千方百计,历经千难万苦,道尽千言万语,经过多方努力,终于争取到了所需的移民搬迁项目。在征地过程中,两个自然村的土地条件有差距,需要土地流转才能达成共识。他们召集村干部和老党员开会十多次,具体研究实施办法,最后终于做通了大家的思想工作,征地20余亩,但是,有一家人的祖坟需要迁,十多棵柏树要伐,由于太古人思想比较守旧,封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虽经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都无济于事,许华伟和房小平就亲自坐在这家人的坑头上,摆事实,讲道理,苦口婆心,促膝谈心,用真情感动了主人,他说:“既然领导这样实心实意为咱百姓办事,为了村里的千秋大业还是迁了吧!”
在制订建房方案时,他们本着要建全县一流移民新村的想法,按照二层楼房进行设计,街面宽15米,街道两旁一楼是门面房,二楼住人,一举两得,并安装太阳能路灯,栽植风景树,力争达到亮化、美化、绿化、硬化的标准。在工程质量上严格要求,成立了工程质量检查领导组和村民代表质量监督小组,把好工程质量关。夯地基时,全部用本村民工,按许华伟的话说:“移民工程是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大事,质量重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一丝一毫的疏忽都是对人民的犯罪。”
工程开始后,许华伟和房小平每天都是精神高度紧张,忙忙碌碌,没有星期天、节假日,多次亲临工地,哪里有麻烦、有矛盾,立即协调解决,保障了工程的顺利进行。有一次,许华伟在临汾开会回到大宁后已经晚上7点多了,连在县城的家也顾不上回就直奔太古而去,直到9点半到工地检查完工程进度、质量后才吃了晚饭。乡党委副书记冯丽红说:“自移民搬迁工程动工后,我们把所有的家务事全部推给妻子,一心一意忙工作,连亲戚朋友过事都忘掉好几次。”
就这样,奔波、忙碌、奉献,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太古村移民搬迁工程的主体已经过半,预计到11月份就可以入住,一位70多岁的老农高兴地说:“我们祖祖辈辈都住在土窑洞里,没想到老了还能搬进新楼房,我们这个‘中国梦”就要实现了,如今的世事真好啊!”
短短一天的耳闻目睹和乡亲们的接触交流,我充分感受到了他们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发展苹果产业,勤劳致富追求新生活的观念已经形成,努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水平成为山区群众的共识。今日的太古乡处处荡漾着旺盛的活力与生机,百姓们时时奔涌着生活的激情,那繁荣的村景、淳朴的乡亲、笑逐颜开的老人,把一幅幅和谐发展的乡村美丽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正在发生巨变的太古乡如一颗镶嵌在黄河岸畔的灿烂明珠熠熠发光。我在为这里的人们感到高兴的同时,更看到了乡领导执政为民,谋大事、创大业的雄心壮志,看到了人民群众争先恐后蹚富路、奔小康的精神风貌,看到了太古乡美好的发展前景。侯耀强
责任编辑: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