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下午,在翼城县南梁镇西尹村,一片片白色的大棚边是忙碌的菜农。修棚的、贮水的、整地的、议论蔬菜行情的……他们都希望暑天里的滴滴汗水能换成明天的一张张红色钞票。
在30多个大棚聚集区的北头,穿着黑花灰底背心的师建卫,正和女婿往棚里加杆,做最后的维修,他裤腿挽到膝盖上,脚上穿着两只黑布鞋成了土黄色,人晒得黑里透红,说起了23年的大棚种植感受,他打开了话匣子……
土里真的能生金
西尹村是翼城县最早种植大棚的村子,到目前共有大棚140多个,20多年里,村里的大棚只增不减。大棚“火种”的点燃纯属偶然。1991年,村民杨淑枝种了2分地大辣椒(青椒),一下卖了700多元。这对当时全年收入不足千元的西尹村民来说,无疑具有爆炸性。当时,已结婚两年、在外打工一年时间的师建卫听媳妇一说,他心里活泛了,想试试。他用少得可怜的积蓄自制了拱棚,种了一分地黄瓜,一转年1000多元票子装进了口袋。
原来,土里真的能生金。
种菜能赚钱,引起了村干部的注意。“1992年最早种棚的十来家里就有村委会主任和我,当时先规划了30亩地搞实验。”师建卫说,大棚啥个样,咋个建,大家都不知道,先打起后墙,然后用木棍按想象的模样搭,冬天也没有草帘子,就是盖麦秸。人努力天帮忙,那几年黄瓜、芹菜价格一路走高,村民们收入还是不错。直到1995年,北常村请外地技术员建起了大棚,西尹人才知道大棚原来是3.6米一间,要上竹竿、拉钢丝、盖草帘……从此,西尹村的大棚开始大面积发展。
大棚种植最需要的就是水和电。20多年间,西尹村的机井从30米变成了50米,又从50米变成了80米,两个大棚区里电没断过、水没停过,一棚菜滋润了西尹这个既不靠干线公路,也没有企业,更没有资源的纯农业村。
硬是钻成了土专家
交谈间,一位女菜农过来说,明天也计划定植西红柿苗。师建卫马上变了口气:“你咋种呢!天这么热也不知道放风,地温那么高,还不把根烧死了!赶紧放风呀,明早我再给你看看。”女菜农点头不迭,应声而去。
虽然自己就是公认的行家,但只要村里请技术员讲课,师建卫都要去听。“能从一个专家那里学到一条实用经验,咱就赚了。”师建卫有高中文化的底子,学起东西自然比其他人快,家里防治病虫害的、施肥的、育苗的书哪样也有一尺多高,加上他爱钻研,爱在管理上和其他菜农较真、抬杠、攀比,日积月累的理论加实践,让他的黄瓜育苗技术远近闻名,黄瓜管理比山东技术员还硬。“要说种黄瓜,从下籽到育苗、到种、到管、到收,我能给你讲一夜。”师建卫神采飞扬。
师建卫也走过麦城。2008年秋天,他定植的西红柿出现大面积黄顶、死根现象。一时找不出原因,就赶快拔了补种芹菜,还是误了一季的钱。事后他反复求证,终于搞清楚了是氮肥施的太多了。师建卫说,现在想起,还是过于自信,太大意了,技术这个东西,真不能马虎。
付出就会有回报
从24岁种大棚到现在,47岁的师建卫从未停下过走向富裕的脚步。
刮风下雨下雪,别人是往家里回,他是往地里赶。师建卫说,种大棚,除了有技术,还得下得了苦。他一气总结了和妻子一年劳作的时间表:6月20日拔了黄瓜,一个月时间修棚、翻地、晒地、施肥、定苗;7月25日左右,定植入棚,开始施肥、打药、浇水、打茬、点花、绑蔓等管理工作;一个半月后收第一茬,然后再管理,到12月20日左右全部下架;歇到次年1月5号,开始黄瓜育种,再修整大棚;2月5日左右定植黄瓜苗,又是锄地、铺地膜、施肥、打药、吊蔓等一样也不能少,一直再干到6月20日左右。一年四季,周而复始。
20多年的辛苦付出,得到的是甜甜的回报。围拢在周围小憩的菜农说起搞大棚以前师建卫的生活状况:他屋里穷的,一间烂房,一炕破席,全家人合伙盖一床被子,结婚都结到大队里……师建卫说,有了大棚后,1993年盖了4间瓦房,2010年又在东边院里起了5间,一圈的偏房也全盖满了。一家5口人平均每人每年得5000多块零花钱,肉蛋奶从没缺过,时兴衣服娃看上了就买。去年女儿结婚,装修花了两万多,城里人结婚有的咱娃都有,女儿和女婿还正在学驾驶证哩……
最好的年景在后边
这23年里,要问师建卫哪一年收入最高?他稍加思索后肯定地说,好年景都在后边呢。拿今年来说,春黄瓜一亩半地卖了4.2万,后半年西红柿保守估计收入也在2.8万,刨去一万二三的成本……他高兴地算着收入账。他接着告诉笔者,这些年,大家的生活提高了,市场需求量大了,只要有产量,啥菜都见钱。
师建卫对五代大棚心向往之,他扳起指头一样样数:人家采用机械挖掘,地势低采光好,热密度就高,而且一个棚能顶他现在的4个棚还多,管起来也方便……西尹村许多年轻人也开始关注大棚的发展,有好几户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开始筹划着要建五代棚。
通讯员 李茁壮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