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路上种粮人

2013-10-11 10:38:43 来源:

他,老两口种着200亩河滩地。他,一家年产粮食超过15万公斤,比过去一个生产队产粮还多。他,种粮8年获得“八连增”,总产小麦、玉米120万公斤,为全国粮食“九连增”作出了一份贡献。他,精心培育的小麦良种每年可供农民播种5000亩小麦,又取得年增产小麦25万公斤的社会效益。他说:“多打点粮食,支援全国城镇化建设,就是我的中国梦!”

 

种粮迈开第一步

他叫徐艳庆,襄汾县革命老区永固村人,50开外年纪。初中毕业后回村务农,在生产队里开过柴油机和手扶拖拉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在家种着自己的几亩责任田,是个地地道道、朴朴实实的农民。

上世纪90年代,永固村大批农民进城打饼子、挣大钱,不少农户把自家的责任田转包给别人耕种,河滩里还出现了一些撂荒地。看到这种情况,徐艳庆再也坐不住了。心想:大家都去城里挣钱,城镇人口越来越多,农村没人种粮了,城里人吃什么?他觉得自己和老伴还不算太老,还能动弹几年,就盘算着多种几亩地,多打点粮食,多养活几口城里人。

2000年3月,永固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完工后,在土地发包会上,他豁出老本去投标,争取到152亩土地承包权,加上后来自己复垦的撂荒地,种植面积达到200亩。当时,县上号召种莲菜,他连续种了5年莲菜。

到第5个年头,莲菜染上了“红心病”,藕瓜上起了一道道红线。他背着莲菜去太原,到省农科院找专家求助,专家告诉他:你是在“死水”池里种莲菜,“红霉菌”沉积超过了极限,土壤需要进行灭菌处理,但是成本太高,最好的办法是先种上几年粮食。

在专家的建议和指导下,徐艳庆从2005年开始种粮食。他大半辈子都是种粮食,此时此刻,如鱼得水,开始大显身手,采取一年两作的复播模式,当年就产小麦6万公斤、玉米7万公斤,总产粮食13万公斤。徐艳庆在圆梦路上迈开了第一步。

 

艰难之中谋发展

种粮,虽说是最普通的农事,但两个年过半百的人,要种好200亩河滩地谈何容易,他俩常常累得顾不上吃饭、睡不好觉,身体一天天消瘦。在长治工作的儿子和儿媳十分心痛,多次劝他放弃承包权,进城颐养天年。可他对儿子说:“趁我和你妈还不太老,让我们再折腾几年吧,进城的事以后再说。”其实,徐艳庆心里藏着个“小九九”,他要把这200亩河滩地,打造成一个小型农场。于是,不惜投资开始了他的“大动作”——搞基础设施建设。承包田里原有一眼水井,他又投资两万多元打了两眼机井,并修通了进排水两条渠道,使这200亩中低产田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接着,在开发大道南边盖起了三间北房,一间做宿舍、两间做库房。北房边盖了个小矮房,是厨房也是餐厅。百米见方的打谷场全部用水泥进行了硬化。随后,购买了一辆农用三轮车,一台东方红-25型轮式拖拉机,配套了旋耕机、施肥播种机等机具。还与农机大户签订秸秆还田和机收合同,实现了小麦、玉米从种到收生产全过程机械化。

搞建设、买装备容易,借钱、贷款就能办到,可要收回投资就不太容易了,其中的艰难曲折和坎坷真够他俩承受的。前些年,市场上粮价低迷,一斤小麦卖不到1元钱,一斤玉米才卖0.5元,辛勤劳作一年产下十多万公斤粮食,除去电费、机耕费、化肥农药和帮工工资等成本,纯收入所剩无几。亲戚朋友看到他债台高筑,有的劝他建几个蔬菜大棚,有的劝他培育行道树苗,出主意的不只一人,他都一一谢绝了。他说:“再苦再累再艰难,我也要种粮食,我就不信种粮食会年年亏本。”

 

算账就要算大账

种粮能不能赚到钱?这是许多人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明摆着的问题——种粮没有种经济作物赚钱多。在这个问题面前,徐艳庆的回答是:“算账就要算大账,算国家复兴的大账,算圆中国梦的大账,千万别打自己的小算盘。”有一年,玉米快成熟的时候,下了一场大雨,有50多亩玉米严重倒伏,怎么收?用机械收省时省力,但每亩地至少得损失百十斤,50多亩就要损失五六千斤粮食;用人工收能确保颗粒归仓,但得开支五六千元的劳务费,相当于6000斤玉米的价值,多收了粮实际上没有多收入钱。可徐艳庆心里想:国家搞建设需要粮食,我不能把眼看到手的粮食又毁在地里。最后,他花了6000多元请帮工,用人力把倒伏的玉米一穗不丢地收了回来。

2007年到2009年,市场上粮价上来了,但农村严重缺少劳动力,人工工资日趋攀升,他每年搞田间精细管理要开支两万多元的劳务费。两万多元是个什么概念?是两万多斤粮食的价值。如果单纯以钱算账,搞不搞精细管理一个样。是精细管理,还是广种薄收?在这个十字路口,他没有犹豫,也没有徘徊,而是年年坚定地抓田间精细管理。他和南姚村、南五村、永固村三位农妇建立了用工联系,她们心甘情愿给徐艳庆当“妇女队长”,一有农活打个电话就来人。

徐艳庆心里还算着另外一笔账:国家一年发给自己种粮补贴款近两万元,把这笔钱全部用在田间管理上,帮工们(贫困户)有了钱花,自己增产了粮食,于人于己于国家都有利。

 

齐心共圆种粮梦

徐艳庆热爱科学,坚持科学种田。他不是天旱了才浇水追肥,而是按庄稼叶龄浇水追肥;不是看见虫子多了才喷药,而是按照各种害虫初发期和高发期的规律去喷药。有时,他整天蹲在地头看玉米怎么长。尤其在盛夏酷暑的夜晚,他常常坐在地埂上听“噌、噌、噌”地里玉米的拔节声,心里比听流行音乐还愉快。为了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小麦、玉米品种,他没少往县上跑,农业部门两次为他提供过玉米新品种,种子公司两次给他提供小麦良种。经过两年的试种和对比,最后他选定了自己认为适合永固一带种植的品种,开始大面积推广。

附近一些种粮大户,看见他地里的小麦、玉米总是长得绿油油、齐刷刷、秆粗叶壮穗子大,就想知道他种的是什么好品种。徐艳庆毫不保守,他把自己试种的情况如实介绍给大家,甚至种子在哪儿买的,是什么价格,都介绍得一清二楚,受到了种粮户的欢迎。

2007年,一个新的念头在他心中生成:大家都需要好的种子,自己何不给县种子公司当个“育种户”,给大伙培育优种。经过和公司领导协商,公司以每斤1.8元的价格,给他提供原种,培育成功后,以高于市场价15%收购他的种子。徐艳庆算了一下,高于市场价15%,等于每斤高一毛五分钱,除去多浇的水、增施的肥和三次提纯去杂的人工工资,一斤仅仅只能多收入三五分钱。单纯算钱账,培育种子太劳累、麻烦多、收入不大。可他认为:增产粮食是咱种粮大户共同的中国梦。只有众人齐心协力干,种粮梦才能实现。于是,他果断地和种子公司签订了育种合同。从2007年到2012年,6年共培育成功45多万公斤小麦良种,能为农民播种3万亩小麦,按亩增产15%计,共可增产小麦150万公斤。按当前城市人口年消费成品粮80公斤计算,可供15000口城里人吃一年。

2010年以来,市场粮价上去了,国家种粮补贴增加了,徐艳庆也加大种粮投入,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高,连续3年年产小麦7万公斤、玉米8.5万公斤,总产近16万公斤。一年种粮的纯收入超过了10万元。他高兴地逢人便说:“要不是国家惠农政策好,我种粮食能有这么多收入吗?两个半截入土的人,年人均收入六七万元,不算少了,已经过上小康生活啦!”通讯员 张豆豆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