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上官建国)“我觉得尊重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别人的父母同样应该受到尊重和孝敬。只要这位老爷子高兴,能感受到晚年幸福,我心甘情愿为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近日,笔者在曲沃县高显镇汾阴村至高显火车站的乡村大道上,遇见汾阴村青年农民邵建军。他正用轮椅推着一位耄耋老人慢慢行走。邵建军说这些话时,情恳辞切,神情平静,质朴的言语折射出他心底的善良与纯真。在村里,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传统美德的真谛。
在曲沃县西部边陲汾河沿岸一带的乡亲们中间,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身材魁梧、浓眉大眼的邵建军推着一辆轮椅的身影。
轮椅上坐的是满头白发、耳聋眼花但精神矍铄的梁如桐老人。
梁如桐原籍翼城县南梁镇,1947年在他当民兵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随部队跨过黄河,在解放大西北烽火硝烟的战场上浴血奋战,曾为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立过汗马功劳。硝烟散尽,已是连队指导员的梁如桐转业来到设在高显火车站的棉花转运站工作,直到离休,他一直生活在这块土地上。4年前,他患了严重的腿脚疼痛,从此再不能下床行走。“我的儿女身在外面心惦家。他们经常回来关心我的精神需求,但他们总得上班,总得生活,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我得忍受寂寞。”梁如桐在家待久了,总想看看外面风景。恰逢汾阴村村民李月喜在离他家不远的一座废弃铁厂看大门,闲来无事经常过来照料他的生活起居。每到他家便将老人扶上轮椅,推到院外的马路上让他散心,梁如桐老人甚感欣慰。一段时间过后,李月喜辞职回村,将梁如桐的孤寂无奈传进村里。邵建军得知情况,极感同情,立刻赶到老人家中,说:“我和您儿子是非常友好的同学,从今以后由我负责照顾您老人家。”邵建军在立恒钢铁公司当工人,上12小时班、休息24小时,有充裕的时间可以来陪伴老人。
从那天起,邵建军下班回到家,洗涮过后吃了饭便骑车三四里赶到梁如桐的住处,像亲生儿子一般将老人抱上轮椅,推出院子。他让老人看南来北往的火车、汽车,欣赏大街两侧新盖起的一座座高屋大厦、巍峨漂亮的农家门楼,观赏绿意葳蕤、硕果累累的田间庄稼。行走间,邵建军兴致勃勃地给老人讲村里和厂子里的奇闻轶事,老人给他讲的却大多都是当年他当民兵、当人民解放军战士、连队政治指导员时同反动派斗争的战斗故事。一老一少其乐融融,相得益彰。
人们谁都清楚,邵建军与梁如桐皮不沾、肉不连,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他在梁如桐的儿女不在身边时,真的把这位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邵建军不图任何回报,也不需任何人感恩戴德,像尊敬自己的老人一样,敬重这位老人,他完全出自于一种道德本能。况且鲜艳的五星红旗上,有他浸洒的血和汗。他推着老人出门观看五彩斑斓的世界,让老人的心灵得到慰藉,这件事情他已默默无闻地坚持了4年。
一把椅,两个人;老者坐,少者推;寒暑易节,爱心不泯。车轮悠悠,阡陌漫漫,汾河长堤上的木槿花下,清香飘逸的荷花湖畔,翩翩起舞的村庄广场,熙熙攘攘的农贸集市,人们处处都能见到这一老一少不是亲人似亲人的身影。一天午后,笔者看到他俩游走在高阳村西南角的小集市上,梁如桐想吃油糕,邵建军立即停车去买。两元钱买了6个油糕,炸油糕的大嫂额外赠送了3个:“你有敬老之心,我也有爱老之意。这3个油糕是我送给老人家的一点儿心意。”爱心在轮椅后边慢慢升华,在淳朴善良的人们中间弥漫、传承。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