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时节,记者来到苹果专业村上阳村采访,老远就闻到芬芳的苹果清香扑鼻而来,紧接着看到座座果园紧相连,满树的苹果压弯枝头,随处可见果农们在果园里采摘忙碌的身影。
大阳镇上阳村地处尧都区东部丘陵山区,全村399户、1688口人,3860亩耕地。该村地上无企业,地下无资源,是典型的纯农业村。多年来,该村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苹果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苹果村、富裕村。如今,全村果园面积已达3300亩,年产苹果1000万公斤,人均果业收入达8000余元。
今年45岁的果农杨正民是村里的种植大户,有着20余年的苹果种植经验。目前,他家有20亩苹果园,主要种植红富士、嘎啦、红星等品种,去年他家苹果收入达22万余元。他家靠种植苹果走上了致富路,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为了不错过农时,每到苹果管理的关键时期,我都会通过临时雇工来解决我家劳力不足的问题。”说起种苹果,杨正民娓娓道来,“种苹果没什么难的,关键是要舍得投入,管理要到位,浇水、施肥、打药、疏花、疏果、套袋样样不能含糊。”
其实,杨正民的果园能取得可观的效益,还得益于他善于了解学习苹果生产管理方面的新知识,经常参加果业部门举办的实用技术培训班,虚心听取接受专家的实地指导,并能将所看所学运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
“我按照专家所说,把一部分老树进行嫁接,逐步淘汰旧品种,更新优质品种,明年我的果园效益会进一步显现。”杨正民对来年充满信心。
上阳村村委会主任杨铁针介绍,近年来,为了提高果农科技水平,村里经常会搞一些实用技术培训,聘请尧都区果树站的技术人员作为村里的专职果树技术员,常年进行技术指导,并与省、市果树部门的专家保持联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让果农们掌握了一技之长,成了果树乡土专家、务果能人。
见到果农杨海生时,他正在自家的6亩果园内采摘苹果。年轻的他从父亲手里接管了这座果园,每天都要来果园转转。记者注意到,除了几株早熟苹果品种,其余晚熟苹果全部套纸袋,树上挂有黄色的粘虫板,地面铺盖了反光膜。这些实用新技术的配套使用,有助于提高果品质量。“我计划再过十几天把纸袋卸掉,让果子多晒晒太阳着色,国庆节后就可采摘上市啦!”看着满园的“红富士”苹果,杨海生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希望到时能卖上个好价钱,那样所有的辛劳付出才不会白费。”
去年靠8亩苹果园卖了13万余元的果农杨爱萍告诉记者,她家的苹果园里最早的树有30年树龄,由于技术管理跟得上,现在果子大、挂果多,新栽的果树也陆续进入挂果期,估计以后的收入会更好。“我们这的苹果品质好,还荣获过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哩!”身为村妇女主任的杨爱萍高兴地说,“为了做大苹果产业,前几年村里组建了苹果专业合作社,注册了‘上阳红’苹果商标,建设了苹果气调恒温库,产品远销内蒙古、广州、四川等地,苹果根本不愁卖。” 记者 田青松 实习生 王婧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