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料江村:小核桃长成大产业

2015-02-11 08:34:17 来源:

尧都区料江村村民田满仓全家4口人,栽种了8亩核桃园,全部实行高接换优,2014年靠种植核桃收入达6万余元,人均单项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

料江村位于尧都区西北部山区一平垣乡境内,全村现有126户585口人,1300亩耕地。这里沟壑纵横,地上无企业,地下无矿藏。2000年以前,村里的农民主要以种粮和外出打工为生。2000年,翟红记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后,他组织该村“两委”班子利用农村党员干部冬训时间谋划讨论村里的发展问题。据翟红记回忆当时的情景,村干部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之所以最终选择栽植核桃:“一是当时的粮食产量低,价格也低,2001年一斤小麦仅售5毛钱,群众对种植小麦积极性不高,有不少村民因外出打工,顾不上种地,将土地都撂荒了。二是栽植核桃树虽然见效周期长,好管理,但可减少重复投资。”翟红记如是说。

2002年一开春,翟红记就将村党支部准备带领群众发展核桃产业的思路汇报给乡党委,在获得乡党委批准后,新的困难和问题又摆到了面前。由于过去从未栽过核桃,老百姓对核桃的栽植和管护技术并不掌握,怎么办?回答只能是“学”。随后,翟红记一班人辗转洪洞襄汾、临猗等地进行学习考察,同时又积极组织人员赴临猗县购买嫁接苗。回来后,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当年就一次性栽种400亩,并且全部采用塑料薄膜覆盖技术。但由于嫁接技术不成熟,2003年,核桃苗要么不挂果,要么结出的果实品种杂乱、品质参差不齐。2004年,他们又专门聘请临猗县的技术员重新嫁接,情况才稍有好转。2005年5月份,在乡党委、政府的帮助协调下,他们又专门聘请汾阳市技术人员嫁接核桃苗200亩,并且通过现场请教,让一部分村民学会了嫁接技术,但是,经过两年的实践,他们发现嫁接过的核桃品质还不理想。之后,他们经过对比,最终于2009年选种礼品二号。2010年,他们开始对村里的大树进行高接换优。这项工作刚起步时,有不少栽植户不理解、不同意,总觉得树都长这么大了,一下子要把大树枝砍掉,会影响树的成长,影响到当年产量,影响到家庭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村干部和共产党员带头先做示范,翟红记又拿出了老办法,让村干部和共产党员先带头高接换优。翟红记和他的一班人硬是忍痛割爱,在自己家地里的树上开了刀,经过几年的发展,料江村的核桃已经初具规模。

料江村的核桃在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后,管护、销售又成了困扰村干部的一大难题,于是,村党支部一班人不等不靠,他们在2008年5月成立核桃专业合作社,从选优、销售、嫁接技术等方面对村民进行一条龙技术指导和服务,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对全村2002年栽种的树进行高接换优,一次性换优600亩。为了打品牌、占市场,从2013年开始,他们专门聘请国家有关林产品质量认定机构对该村的海拔、地理位置、水质、土壤、周边环境进行详细勘测,2014年无公害产品认定成功。经过12年的长足发展,料江村核桃产业已进入盛产期。

现如今,料江村实行“以猪养猪、以猪养池,以池养地,以地种果,以果增收”模式,取得良好效果。在采访中,一平垣乡党委书记徐玉概括了料江村核桃产业的发展之路:“通过养猪发展沼气,再利用沼气池里的残渣获取更好的脱硫、高效的有机肥,肥地种果,从而收获质量更好的核桃,实现绿色生态发展。”从2013年开始,在每年收获期,核桃还长在树上时,就有外地经销商到核桃地里预定收购。“目前,咱们的产品市场已经辐射到天津、西安、福建等地。核桃产业的发展,为村民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翟红记高兴地说。

如今,料江村率先发展核桃的成功经验在一平垣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全乡1.6万口人2.2万亩耕地,目前已完成1.9万亩栽植任务,并且实行了老、中、青梯次匹配的产业发展格局,其中,料江、一平垣、赤河、蟒王村核桃树已经挂果收益,2014年全乡核桃产量已达13.5万公斤,单项收入达415万元。通讯员 李永秀 周桂羽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