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记者走进蒲县红道乡西坪垣村的马铃薯地里放眼望去一片生机勃勃,正在地里巡视的村民韩根义告诉记者:“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你看这长势,一亩地肯定不下1500公斤,这么大的产量与我们县马铃薯协会扶植是分不开的。”蒲县海拔高、气温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质地疏松,发展马铃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十二五”期间,该县将马铃薯作为“一县一业”农业主导产业,先后出台了良种补贴、集中连片种植区域科技补贴、农机补贴等多项补贴政策,极大地推动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3000余亩增加到2014年6.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4,商品薯亩均产量由原来的750公斤,提高到1750公斤/亩左右,亩均收入达到1800元以上。
为了适应产业发展要求,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县马铃薯产业,2005年在县农业资源开发中心、县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成立蒲县马铃薯协会。协会成员由马铃薯生产技术人员、马铃薯种植户、马铃薯销售经纪人组成。协会成立后,把为广大薯农提供技术服务、马铃薯栽培关键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马铃薯销售作为工作重点,旨在开拓全县马铃薯品牌、逐年提高农民收入。
随着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急需在种植技术、品种将选择、技术服务、营销等方面进行配套,县马铃薯协会正是承担了服务于马铃薯产业发展这一职能。通过县马铃薯协会的努力,全县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走在了我省前列,2012年该县被省农业厅确定为全省“一县一业”马铃薯基地县,马铃薯种植技术也上升到一个新水平,种植马铃薯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马铃薯协会每年都要求会员提前统计和汇总马铃薯种植规模、种植区域分布、品种需求、种植大户等信息,年初与全体会员签订目标责任书,全体技术人员包点包片、分工明确,按照年初目标组织农民生产,通过走村入户指导,实现从种到销售一条龙服务。此外,该协会还针对周边县市,专门由专人负责技术服务,主要辐射到永和县、吉县、大宁县、隰县、安泽县、古县、浮山县、洪洞县,运城市万荣县、永济县,吕梁石楼县、交口县等地,主要推广了地膜覆盖技术、宽窄行种植技术、套种技术、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早疫病和晚疫病防治技术等。
在马铃薯面积增加的基础上,要想提高马铃薯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加大技术服务是其中一个必备的条件。目前,马铃薯协会吸收会员已达到了110余人,每年都按照种植面积增加会员,新老会员通过技术培训,现已能够为薯农进行技术服务,能够处理常见的马铃薯种植技术难题,包装服务到位。另外,该协会还设立了马铃薯植保分会、销售分会、完善了土壤化验室,能够自己进行土壤化验,每年秋季马铃薯收获后及时对下年地块和本年种植地块进行土壤化验,并与下一年播种前将化验结果反馈到农户手中,根据化验结果推进农民合理施肥,既做到了降低化肥使用量,合理施肥,又做到了节约化肥开支,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目标。
为了提高协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该协会技术人员每年都参加全国马铃薯大会,学习国内外先进的马铃薯种植、病虫害防治、机械、贮藏、育种、加工等方面专业知识。为此,该协会还组织各类技术培训班,外聘专家教授来县里进行技术培训,专门培训生产技术及工作重点、难点。在早熟及中晚熟马铃薯、玉米、糯玉米、蔬菜、养殖、农村科普常识、机械维修及保养、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培训,使广大农户和会员能够及时享受到知识盛宴,扩大知识面,提高技能,最终能够做到学以致用,科学种田。
在现有耕地上,马铃薯协会在沿川及周边地区水浇地推广地膜覆盖早熟马铃薯“三种三收”生产技术,充分利用有限土地,实现了一亩地收三茬,(土豆、糯玉米、白菜)一亩顶三亩收入,仅早熟马铃薯一项就可收入3000元左右,加上糯玉米、白菜亩均收入超过5000元,亩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农民种植积极性得到提高。
10年来,县马铃薯协会先后与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薯类脱毒中心、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在马铃薯试验、肥料、化控除草、种子、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广泛合作,引进上述科研院所先进的种薯、技术,应用到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成果显著,技术力量得到充实和提升,薯农也得到了实惠。
县马铃薯协会通过几年的发展,鲜薯销售队伍逐年壮大并逐渐正规化,销售主力人员大部分是从马铃薯会员中选出来的,还有一部分销售人员采用冬储反季节销售,目前销售人员有20人,年销售能力达3.5万吨,产品主要销售到临汾、太原、河北等地,该协会还利用电视、广告牌、网络媒体、网站等途径广泛宣传蒲县马铃薯,到各地区寻找大客户和固定供货单位,农民种植马铃薯不再发愁销售,解决了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