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夏收会战全面铺开

2018-06-04 09:22:2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祁欣 王婧) 当前,我市小麦由南向北梯次成熟,自5月29日侯马市开镰收获以来,曲沃、翼城、襄汾、洪洞等县的旱地麦田相继开镰收获,截至记者发稿前,全市已收获小麦过万亩。市、县两级农机部门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强化服务、注重引导为抓手,积极组织协调农机户、农机大户、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等农机经营服务组织开展夏收复播工作,确保实现“丰收在望”为“丰收到手”的转变,为全市全年粮食丰产丰收奠定良好基础。

  据了解,今年全市小麦收获周期从5月29日开始,到6月下旬结束,历时20余天,预计将机收小麦面积280万亩左右,机收率达到97%左右。全市大中型小麦联合收割机和小型割晒机保有量分别为2622台和663台。从近几年的情况加之单机单季作业量分析,完成今年小麦机收任务需投入大中型小麦联合收割机3000台左右;小型割晒机需求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今年预计将投入500台左右;全市约有20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外出作业,因此,除组织本地联合收割机和小型割晒机参加小麦机收外,需接待外援收割机600台左右。

  “三夏”期间,在做好小麦机收工作的同时,农机部门还将积极组织农业机械开展秋粮复播工作,预计全市将复播秋粮200万亩左右,机播率达到80%以上,全市玉米播种机保有量近7000台,完全能够满足复播需求。今年全市参加小麦机收、秋粮复播、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的农业机械预计将达到 7万余台。

  为切实做好“三夏”农机跨区作业工作,市、县两级农机部门早安排、早部署、早行动,各职能部门的任务分工进行了细化明确,对“三夏”农机跨区作业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通过强化政府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形成做好“三夏”农机跨区作业工作的强大合力,全力打造“五型”三夏:即信息“三夏”、质量“三夏”、绿色“三夏”、平安“三夏”和暖心“三夏”。

  市农机局制定下发了《临汾市农机“三夏”防灾抗灾应急预案》。全市平川7县、浮山、乡宁等9个小麦主产县分别组建了一支应急救援车队,共计155台机车,一旦遇到灾害性天气发生,将迅速有序投入到抗灾减灾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减少粮食生产损失。同时,市农机局与中国石化临汾分公司协商,决定“三夏”期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用柴油优惠服务活动和送油到田间地头活动,真正做到便农惠民。按照有关要求,在严格审核的基础上,为参加跨区作业的机车免费发放《农机跨区作业证》100余个。在“三夏”期间,收集300余名参加跨区作业工作的农机手和工作服务人员的手机号码,以短信形式发布作业进度、天气预报等跨区作业信息,便于农机经营者选择更为合理的作业时间与作业区域,促进作业机车合理出行与安全转移。有关县(市、区)将陆续设立农机跨区作业接待服务站,为机手和农户提供信息咨询、问题答复与协调处理等服务。注重对农机大户、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等农机经营服务主体作业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引导,作业方式上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打捆离田、高速精量播种、免耕播种、种肥同播、分层施肥、高效施药等机械化作业技术,经营方式力推托管式、订单式、保姆式等“一条龙”全程服务模式,最大限度提高“三夏”农机化作业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作业标准和作业质量,让更多劳动者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工作,拓宽增收渠道。

  又讯 (记者 祁欣 王婧) 目前,全市小麦从南到北开始收割。市农委要求,各县(市、区)要密切关注天气情况,抓紧时间抢时抢收,确保颗粒归仓。

  今年小麦生产可谓一波三折,去年8、9月份降雨偏少,墒情不足致使小麦播期推迟。10月上旬的有效降雨使小麦开始大面积播种。11-12月份降雨偏少,气温比常年偏高,部分麦田略显旱象。今年1月份平均降水11.1mm,旱情有所改善。进入3月份,气温异常偏高,小麦生长发育加快,小麦拔节比往年提前一周左右。4月4日到8日,全市出现持续大风降温极端性天气,造成我市部分麦田出现不同程度的晚霜冻害。

  针对我市小麦受灾情况,小麦播种前,市农委下发了《临汾市小麦生产意见》文件,指导全市小麦生产。针对4月初的晚霜冻害,市农委及时邀请省农科院小麦专家深入田间调查,制定下发了小麦低温冻害的补救措施,指导农户科学管理,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在小麦生产的各个关键时期,市县两级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开展田间管理,并指导农民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组织召开了小麦春季田间管理培训、小麦现场观摩及新技术培训,使全市小麦生产损失降到最低。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