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翼城县里砦镇神沟村,金灿灿的玉米像一座座小山整齐地排列着,条条水泥路通巷入院,街道干净,院墙整齐,42盏太阳能路灯正紧张有序地安装,一个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展现在人们面前。
神沟村是一个有1400多人、4921亩耕地的传统农业村,村民的收入主要靠粮食、传统养殖及外出打工。由于水资源匮乏,人们靠天吃饭,多数村民年均收入不到2000元,生活贫困。
村北的山坡山沟曾是广阔的牧场,七八十户村民依靠养羊逐渐富起来。但随着两山治理项目铺开,开始封山禁牧,养羊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把养羊业做大做强,让老百姓增收致富?“2011年,县委副书记、县长杨春权包联我们村后,多次带领农委、畜牧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我们村发展问诊把脉,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结合传统产业,充分利用丰富的玉米、小麦秸秆,发展规模养殖’的脱贫思路,把传统的野外放养改为建舍圈养,通过规模养殖帮村民走上持续增收的发展之路。”村党支部书记张全文娓娓说道。“理清了发展思路,县长同镇村干部及养殖户代表多次召开座谈会,广泛动员养殖户改变传统养殖方式;针对资金短缺的现实难题,又协调农委下拨20万元扶贫资金支持养殖基地建设。同时,农委又带领养殖户到大宁、绛县、曲沃等地参观学习圈养模式与经验,从建羊舍到给饲养、配种和防病治病以及市场销售等全面学习,使村民的观念发生很大改变,增强养羊致富的信心。按照大宁的前圈后窑的羊舍模式,2012年夏天,神沟村建起了占地20亩、可容纳3000只羊的一期工程,养殖场内现有500多只羊,十多户村民放心地把羊带到了养殖场。”说起圈养,张全文很兴奋:“圈养比散养好处多,养殖基地无偿使用,养殖场内有专门饲养员,且县上畜牧专家会从饲养、喂肥、防疫等方面定期授课,及时为村民解疑释惑。”羊舍饲养员赵立有说:“去年我家养了50多只羊,挣了三四万块钱。明年还要扩大养殖规模,并且要尽快到养殖基地,这儿有青贮池、蓄水池、五六种现代机械,统一管理,科学饲养,羊儿长膘快,还是圈养好。”广阔的养殖场内是一排排整齐宽敞的羊舍,栅栏前,一群群羊儿在安逸地进食、休息。张全文说:“村里现有3000多只羊,还有许多养殖户希望加入养殖场,我们目前正在协调解决草料库及水源问题。”随后,张全文又指着养殖场西边一排排整齐的窑洞说:“将来那边的窑洞将被扩建成羊舍,我们打算引进新品种,目标是发展万头养殖场。”羊的一身全是宝,点草成金养羊好。张全文说:“羊的市场行情好,不愁没销路,河南、河北、运城的客商会上门收购,且价格近几年稳中有升,一只羊能挣五六百元,30只羊一年能挣二三万元。就连羊粪也成了宝,每年都有运城、吉县的果农来买羊粪为苹果树施肥。我们要将养羊进行到底,立足山地发‘羊’财!”(通讯员 李维杰 丁晶晶 张双燕)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