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的现代农业梦

2013-12-27 08:25:24 来源:

冬闲之时,笔者走进翼城县南唐乡符册村,远远就看见一排排新建的春秋拱棚鳞次栉比,格外抢眼。紧邻大棚的北边,工人师傅们有的忙着电焊、有的正在给铁支架刷漆、有的截断铁丝做地锚、有的忙着立骨架,推土机、挖掘机也在紧张地施工作业,不远处已经立架的拱棚内,十几个妇女正在熟练地进行竹竿捆绑……这是宝丰蔬菜种植合作社项目建设现场,整个场面热火朝天、欣欣向荣。

该合作社的经理李军指着正在一排排建设好的大棚说:“这一大片地原来全是村民种的玉米,秋收以后,我们就开始行动,到现在200亩葡萄苗已经全部栽植完毕,并且埋入土内,做好了越冬的准备,300个种植西瓜春秋拱棚也完成了250多个,再有几天支架就全部安装到位了。”今年43岁的李军,一直从事煤炭行业,善于把握商机的他思想活络,很快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10多年的积累不仅仅带给他的是财富,更多的是学到了一些创业的经验。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向农业的倾斜,有商业头脑的李军又看准了高新农业的发展趋势,再加上政府大力推动土地流转,鼓励发展家庭农场,更是增加了他的信心。

前段时间,李军跟随南唐乡组织的村“两委”主干外出考察,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又一次鼓足了他创业的激情梦。

参观回来,李军的心里就一直波澜起伏,他心里暗暗盘算着,既然想做农业,就一定要有技术含量,更要健康、生态。结合外地设施农业的经验,李军锁定了重点培育的农产品,西瓜、葡萄、樱桃以及苗圃。

说干就干,李军首先开始了他创业的第一步——土地流转。简单地说就是把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转让回来。几经选择,他把地址选到了符册村南、翼侯高速北边的一大片土地。

为了更快解决土地问题,自7月中旬开始,李军开始了他长达50多天的和农户协商土地经营权的问题。一家、两家、三家……涉及到符册村和西下坪两个村220多户全部顺利说妥,700亩土地秋收之后就能开始使用。

此后,李军开始规划他的家庭农场。为了掌握核心种植技术,他几次来到山东寿光,找到当地大棚农业技术员杨运旺,请他打造自己的种植基地。

以集生态农业、畜牧养殖、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农场为定位,李军决定分3期实施。一期工程为生态农业种植园区建设,分为一、三、五、七开始运作。300亩的春秋拱棚西瓜一年可以受益,视为一;200亩的葡萄大棚三年就有收获,视为三;100亩的樱桃五年可以挂果,视为五;100亩的苗圃里雪松、白皮松七年就能上市,视为七。以后逐步在流转土地建立二期工程生态养殖园区,发展生态鱼塘,乌鸡养殖、肉羊养殖园区。在一、二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再配套相应的农家采摘园、农活体验园、蔬菜领养园,发展三期工程休闲观光园。

定钢材、拉竹竿、备砖块、联系工人,和技术人员研究如何做最合理,前往曲沃与方城合作社签订合同,定好葡萄树苗,李军忙得不亦乐乎。

南唐乡乡长张天柱也时时关心着李军,从支架的材料到支架的如何焊接,每一个细节他都和李军分析,他建议西瓜大棚采用三层保暖,第一层是地膜覆盖,第二层在内支架处加层塑料布,最后用竹竿捧起之后,外层再行封顶。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老百姓收秋之后,李军就立即行动,开始了繁忙的大棚建设,裁料、焊接、喷漆、挖壕制作预埋垫等工作全面出动,满地开花。

负责地锚制作的杜富旺告诉笔者,一个月的工夫,200亩的葡萄苗栽植已然完成,300个西瓜大棚的安装也接近尾声,李军的办事效率非常高。在他的旁边,12个工人正在把截好双股8号铁丝熟练地拧到砖块上,一尺多长,顶端有孔,这道工序叫制作地锚。制好的地锚就是竹竿底部的连接。杜富旺说,一个大棚需要130-140个地锚,还需要相同的预埋垫。

制作地锚的工人背后,一台挖土机在轰鸣着作业,同时还有几个工人在安装夹板,挖土机挖出的素土直接填入夹板内,这是在打夯育苗棚的靠墙。技术员杨运旺说,育苗棚长120米、宽14米,大约有3亩地的样子,半个月后就可以建好投入使用。紧接着就要快速平整土地,深翻、施肥、开始育种,咱们所种西瓜和香瓜全用自己育出的雏苗。育苗阶段需要两个多月的时间,如果开春的气候适宜,明年出了正月就开始往大棚里移栽。

在紧锣密鼓建造的西瓜大棚西边是李军栽植的200亩葡萄地,主要栽植红提和夏墨两个品种。“只要管理得当,后年的亩产量就在500公斤以上,我也准备扣棚,一个果实成熟早,果面漂亮、口感好,最重要的能提早上市,价格好,效益高,等到了盛果期,每亩就能产到3000公斤以上。”李军满心欢悦地笑着说着。我们也分明看到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晶葡萄挂满枝头,微风吹过,阵阵清香扑鼻而来。

李军的宝丰蔬菜种植合作社项目一开始建设,南唐乡党委书记胡国华时刻关注着建设进程,并且积极争取水利、农业、开发等部门的政策扶持,与省市有关部门沟通,争取上级支持,以政策促发展。得知这个园区的水利灌溉有问题,水利局支持李军管道1500米,自本村深井引入园区,目前专业工作人员已经把水路接通。

胡国华说:“土地流转后,谁来种?农民;种什么?自己定;怎么种?现代化,市场化!这样既发挥了大户种养的灵活性、积极性,又吸取了合作社经营的社会化、市场化合作优势,再加上工商资本下乡的规模优势,可谓优势大集成。像李军这样的农场主,前两年完成积累,再经过几年发展,肯定会主动控质量、创品牌、做营销,一步一步升级。”谈到未来的发展,李军信心百倍。我们就是要秉持“科技兴农、服务百姓;休闲度假、快乐农耕”的发展理念,围绕“高、新、特、优、雅”的发展目标,努力将这里打造成特色农业生产品牌和休闲品牌。”

通讯员 宋榜娟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