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以农业升级拓富民新路

2014-02-21 08:55:43 来源:

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鹏 宜文静)“山中核桃、古县苹果、后山小杂粮……”今年春节期间,蒲县“土特产”格外走俏,百姓走亲访友,总是要带上一盒本地生产的有机绿色、包装精致的特色农产品。这也是蒲县围绕“一县一业”发展战略,走“产业化、有机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之路的生动反映。该县考虑到农业人口比重大、粮食产量小、产业化经营弱的实际,把农业升级作为重中之重,坚持核桃、马铃薯两大主导产业不动摇,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强化设施配套,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很体面的职业,努力走出一条有特色、高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强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用现代设施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现代管理变革农业,加快农业由传统粗放向集约高效转变。一是靠规模化拉动。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路径就是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该县要求每个农口部门确定1—2个、乡镇确定2—3个土地流转试点,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互换、转包、出租、转让、入股、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推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力争打造3—5个现代农业示范精品园区。通过流转,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做强核桃产业、做大马铃薯产业、做精加工业和养殖业。二是靠有机化带动。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严把生产环节安全关,加大治地治水、控肥控药、控添加剂力度,严格管制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加快地理标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依靠品牌赢得市场、占领市场。三是靠产业化推动。围绕马铃薯、核桃加工转化率达70%以上目标,年产20万吨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完成前期工作,正茂公司新上核桃深加工生产线。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生态、园林、观光等多功能聚合的现代农业转变,整合捆绑涉农资金,实施河西村生态农业示范园等项目,打造一个苗木培育、展示、交易的绿色庄园,市民休闲、旅游、体验的开心乐园,农民幸福劳作、清洁生产的致富田园,构建“山、水、田、园、林、路”共融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稳步推进农民新型化。着眼跳出农业抓农业、减少农民富农民的思路,引导农民转换角色、转型发展,拉近农民与市场的距离。一是向“股民型”农民转变。借鉴乔家湾张河川模式,扶持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农民以土地、技术、劳力、资金等方式入股,增加股金收入,享受企业分红。二是向“老板型”农民转变。

出台扶持政策,将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农民纳入小额担保贷款范围,为其提供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支持,增加创业收入。三是向“职工型”农民转变。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库,与县内企业建立长效的联合培训、劳动用工机制,与县外劳动部门、职 介部门、用工企业加强合作,促进转移就业和劳力输出,全年安置转移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8000人以上。

大力推进设施配套化。牢固树立“农业发展,基础先行”理念,持续加大投入,升级基础配套,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实施“命脉”工程。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古县末级渠系配套、文城果园灌溉和薛关膜下滴灌工程建成投用,新增灌溉面积7800亩。加快构建综合防洪排涝体系,完成主要河道疏浚,确保能灌能排、防旱防涝。二是实施“固本”工程。严守耕地“红线”,构建土地执法共同责任长效机制,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大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整理,重点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和设施农业,全年治理坡耕地7200亩,发展综合开发高效产田5900亩。到2016年,全县高产田比例提高到60%,让更多的农田变成高产田、稳产田。三是实施“提效”工程。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和农业生产机械化,全县农机总动力要达到5.1万千瓦,玉米机收秸秆还田达到4万亩,马铃薯种收基本实现机械化。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