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苏晓峰 宋海刚)今年,安泽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固县”发展战略,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以提升村镇建设标准、提升人居环境为重点加快新农村建设,紧紧把握好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的新要求,全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
创新驱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一是生产标准化。抓关键环节,把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管理轨道,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步伐,精心培育打造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抓特色农业,发挥好安泽的生态优势,着力发展绿色、生态品牌农业,发展林药、林菌、林禽产业,发展土法养殖、绿色种植产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二是经营集约化。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坚持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相辅相成,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利用协调兼顾。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合理配置。三是发展产业化。巩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突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辐射带动主导产业发展。认真规划、着力打造优质玉米种植带、干果经济林带、百万亩野生连翘抚育带“三大产业带”和畜禽养殖集中区、肉牛育肥集中区、生态养羊集中区“三大集中区”,向规模要效益。建设和川镇北崖底村有机玉米、和川村肉牛养殖、马壁乡刘村连翘种植、杜村乡东唐村优质核桃4个试验示范基地。同时,创新财政奖补和农业经营机制。巩固“双千万”财政奖补机制,细化、完善奖补措施,奖励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大的农户、农场、农区,调动农民群众调产的积极性。鼓励扶持润祥农贸、蔺泉酿酒、惠源科贸等现有企业扩规模、创品牌、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市场占有率;完善农业招商优惠办法,力争引回“块头大、辐射大”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力争新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60个以上。
提升产业,加快富民强县步伐。着力发展提升有机玉米、优质核桃、道地连翘、生态畜牧四大主导产业。借片区开发机遇,加快有机玉米产业化园区建设,确保全年新增有机玉米6000亩。
重点打造唐城镇3000亩优质核桃基地,大力实施核桃产业巩固提升工程,确保全县秋季挂果面积达到2000亩以上。提速推动连翘“一县一业”进程,用好原产地地理标志,加紧与振东药业、康仁堂药业等企业的对接洽谈,力争早日落地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转化连翘资源优势。生态畜牧要抓好规划布局,重点发展草食畜的设施圈养,强化养殖规范,优化畜禽结构,年内完成16个规模养殖场户的无害化设施建设。此外,要将设施蔬菜作为调产的关键举措,以府城镇为重点新发展日光温室200亩,以和川、冀氏、良马、杜村为重点新发展春秋棚800亩、露地蔬菜2000亩,全方位促进农民增收。
科学布局,加紧建设美丽乡村。按照“一廊两道七区”的建设布局,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快中心村建设,重点是“一通两化两增”。“一通”,即通下水道,要将改厨、改厕有机结合起来,改善人居环境。“两化”是净化、绿化,净化要整治“脏乱差”,整出“洁净美”;绿化要规划先行、专业作业,达到“大树绿树成阴、空地草坪成景、周边片林环绕”的绿化效果。“两增”就是增加集体经济积累、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加快连片区建设,以城镇化为重点,着力培育打造城郊型、工矿型、特色种养型、移民新区型连片区,辐射乡镇所在地周边农村,统筹发展产业,综合配套设施,推动新农村建设上台阶。同时,大力推进乡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
集中整治,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分类规划整治重点,对于偏远村庄,以水路电气房等基础设施项目为重点,完善村庄基础功能。对于具备一定基础的村庄,注重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对于人口集中、设施齐全的村镇,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突出新建与改建相结合,绿化与硬化相协调,设施与产业相促进,使农村生态环境更优美。大力开展环境整治,推进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科学分离,支持规模化养殖场进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严禁焚烧秸秆,推广秸秆还田工程,力争到年底完成7万亩以上秸秆还田。因地制宜发展户用沼气和规模化沼气工程,推动农村家庭改厨、改厕。重点完成1000盏太阳能路灯的维修工程,强化管护措施,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
深化改革,推进农村体制创新。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县级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综合服务大厅,乡镇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大厅,各村设立信息联络员,与“311”体系相结合建立土地流转网络平台。加强新型经济主体建设,多种形式创办农村合作经济主体,推动合作社建设上档次,逐步实现人人入社、一户多社,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农村合作经济主体发展的良好氛围。
科技兴农,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加强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玉米选种、核桃管护、连翘加密、畜牧防疫为重点,促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到田到户。着力实施信息进农家工程,健全农产品价格监测预警体系,完善价格信息采集和发布制度。着力推进“一乡一站、一村一点”科技服务进程,有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农技人员、农业园区、生产基地和示范户、种养大户集中开展课堂、现场等多形式的培训。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