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草长莺飞。随着天气的逐渐回暖,翼城县王庄乡北坡村的村民也活跃起来。在他们的芦笋育苗基地,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田间挖壕打沟、调制营养料、往育苗塑料杯装土、整齐摆放,忙得不亦乐乎。在他们的旁边,大片的芦笋种植地早已施肥打药,做过杀菌处理,碧绿的芦笋早已偷偷探出头来,属于他们的芦笋采摘季也即将到来。
芦笋富含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和维生素,是一种大众保健蔬菜。芦笋属于宿根作物,一次播种可连续采笋至少15年,产值高于其他农作物几倍,种植经济、省工、高效。采访中,北坡村的党支部书记王德兵告诉我们:“本村以前老是种玉米或者种麦子,但是这儿地势山凹,属于干旱丘陵山区。农民几乎依靠老天吃饭,主要以大秋作物为主,农民脱贫比较困难。因芦笋耐旱不怕冻,易管理,我们因地制宜,村民发展芦笋种植,目前已成为当地发家致富的主导产业。”
王庄乡北坡村芦笋种植,不得不说它的发起人——卫良辅。卫良辅退休后无所事事,本在侯马居住,每次回家看到村里的人员越来越少,靠天吃饭的农业越来越没落,感到很不是滋味,而大片土地的荒芜让农家出身的他心疼不已。自此,他暗下决心,一定把村里的闲置土地利用起来,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在经过多方面考察之后,他终于寻找到了适合北坡村发展的种植项目——芦笋种植。
但是,这一全新种植品种在北坡村群众中鲜为人知,要大规模种植,难度很大。为消除群众疑虑,2007年卫良辅自己想方设法租种了10亩地,率先带头种植,在他的劝说下,哥哥、弟弟以及关系好的几家村民同时种植,规模有40多亩,第二年的亩产值就超过了千元,到第三年,每亩的产值多达5000元。看到卫良辅的成功,越来越多的村民纷纷效仿,也种起芦笋来。
2011年,全村发展芦笋种植500余亩,以后逐年递增,到现在已种植了1000多亩,芦笋种植在北坡村扎下蓬勃发展之根,搬出去的家户重新搬回了北坡村。2009年,卫良辅又成立了翼城县绿巍芦笋专业合作社。他说,他成立的合作社,专门负责芦笋种植技术、田间管理、品种更新、后期销售等。在芦笋收获季节,他把芦笋收购点设在田头。农户只管种植,不用再担心销售问题,群众种植芦笋的积极性自然更加高涨。合作社现已发展成员135户,涉及全县4个乡镇28个自然村,近一万亩种植面积,亩均产量5000公斤,收入3000余元。
改革创新调结构,万亩芦笋唱大风。芦笋正成为翼城县农民发家致富的又一项主导产业。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