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地的丰收

2009-06-18 07:59:00 来源:


 
 “1+3”服务模式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为了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农村金融服务缺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慢等农村经济发展中一些突出问题,霍州市信用联社理事长李俊跃带领班子成员和有关部室同志,深入农村、进入农户与农民倾心交谈。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依存、合作共赢的目的,与当地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手,首先以圣农蔬菜专业合作社为平台,成立了“三教金融服务中心”,推行“1+3”新型支农惠民服务模式,为农户提供政策、生产、销售、资金、农资供应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服务。“1+3”新型支农惠民服务模式中“1”是政府牵头,“3”是信用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三社联动。政府主要是政策扶持、环境营造和部门协调;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本社社员实行统一组织生产、统一定购生产物资、统一收购产品和统一销售“四统一”服务;供销社为农户集中采购质优价廉的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信用社对专业合作社社员及周边农户和农资供应中心提供信贷支持和其他金融服务。
 当我们在采访的路途中,看见路旁的菜地一位农民正在劳作,便走进田地与农民攀谈起来。“今年种植的5亩西红柿已开始采摘上市,估计第一茬每亩可获3000元。要说起这种菜,还真得感谢咱信用社,我不仅从信用社得到了贷款支持,同时还参加了信用社给我们举办的技术培训,有了钱,又有了技术,干啥成啥,干啥都不怕了。”正在西红柿菜地里进行柿苗管护的三教 乡杜庄村村民、圣农蔬菜专业合作社社员成安平高兴地告诉记者。说起这个成安平,前几年没有本钱,只能做做小生意,收入也只能够维持家庭基本生活。当时,在霍州农村,不只一个成安平是这样生活的,而是成千上万个成安平式的农民都是这样生活的。为此,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和销售格局的形成迫在眉睫。霍州市农村信用社三教金融服务中心成立后,推出了“1+3”新型支农惠民服务模式,真正解决了农民生产难的问题,使更多的农民有了新的出路。
 那么,霍州市农村信用社在推行“1+3”新型支农惠民服务模式中,究竟是怎样运行和服务的呢?我们进行了详细采访。首先,他们开辟了三条绿色服务通道。一是定点服务,开辟绿色融资通道。信用社对合作社社员和周边农户进行调查评定,根据农户信用度和生产情况把社员农户分为星级、一级、二级、三级四个信用户级别,予以不同的贷款授信额度,星级户5万元、一级户3万元、二级户2万元、三级户1万元,采取“双社员、双优惠”信贷服务措施,即:对既是信用社社员又是专业合作社社员的农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为星级户开办“金融绿卡”,持卡农户可在辖内所有信用社办理贷款业务;二是定单服务,开辟绿色购销通道。供销社设立农资供应中心,确定专人根据专业合作社提供的信息,为社员农户集中购置农用物资,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蔬菜批发市场,对社员制定保护价,统一进行蔬菜购销;三是定时服务,开辟绿色技术通道。信用社投资成立农民技校,聘请农业技术专家每周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力求从管理、资金、技术等方面彻底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的难题。
 成安平说:“信用社在村里评定信用户,这是一个让农民发家致富的好办法,我现在就是霍州市农村信用社评定的一级信用户,只要拿上‘金融绿卡’就可以在信用社柜台办贷,随用随贷,随有随还。
 走进霍州市农村信用社三教金融服务中心的大院,信息发布台前围满了前来了解农资、管理技术、供求信息的农民,一派热闹景象呈现在我们面前。听说有记者来采访,平时不善于表达的农民们此时显的格外兴奋,热情地对我们讲了自己在霍州市农村信用社的扶持下走上了小康路。其中一妇女叫樊翠平,今年36岁,是三教乡赵壁村村民,圣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员。去年借了信用社3000元贷款,到期就全还上了,今年种地资金不足,想再贷6000元。她到信用社提出贷款申请,信贷员立刻到圣农蔬菜专业合作进行了调查,得知她品行好、人勤快,今年计划种2亩日本 紫薯王,信用社通过调查评定后,给其核发了信用证,在3月21日三教金融服务中心业务办理日,不到十分钟时间她便顺利拿到了6000元贷款。热情的樊翠平还带领我参观了她种植的新品种,看着一排排长势喜人的日本紫薯王和日本川山紫,樊翠平介绍说,新品种的市场价格最少是普通红薯的3倍,今年仅这一项她就能挣3万元。樊翠平高兴地对记者说:“信用社为咱老百姓着想,如果你信誉好、讲信用,随时借贷,又不耽误事,确实方便。”在霍州市农村,像樊翠平这样得到信用社帮助的发家致富的农民还有很多很多。仅这个三教金融中心就调查农户677户,评定505户,发放信用证54户,金额达297万元,吸收存款226万元。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10次,提供技术培训7次,先后有198人次参加了培训;对13家有贷款需求的农资便利店给予了贷款支持,支持金额106万元。霍州市信用联社主任赵涵清告诉我们说:“通过实践,三教金融服务中心的经验是成功的,我们根据实际,在对三教“1+3”服务模式进一步规范、拓展的基础上,又选定霍山兔业公司和青郎坪大葱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进行“1+3”支农服务模式推广,计划在短时间内,将这个模式在全市全面推广。”在霍州采访期间,白龙镇村民燃放着长长的鞭炮,给霍州市农村信用社送来了一面锦旗,上书“支农先锋军,农民贴心人”。
 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谱写了新时期信用社与农户共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篇章。
 
 “公司+基地+农户”让龙头企业舞起来
 
 “百场万店”让个体商户富起来
 我们在霍州市城关信用社的墙上看到一张统计表,上面详细记录着辖内信用商户经营信息情况。近年来,霍州市农村信用社建立了城市工商户业务联系网,定期了解、记录和更新这些工商户业务开展情况,及时掌握商户的经营规划和资金使用情况,让守信用的商户赢得更快捷和便利的发展先机。
 在该市城关信用社创建的华怡信用商场经商的个体户成学军凭着信用证从城关信用社获得贷款时高兴地说:“这5万元的贷款,解决了我资金周转难的问题,为抓住商机、扩大经营规模提供了极大方便,真是太好了。”只需一证在手,守信个体商户就可以按照授信额度随时支取数额不等的贷款,像在银行支取自己的存款那样方便。信用社这个举动在个体商户中引起极大反响,为了使自己的事业做的更大更强,没有得到的评定的商户积极为自己创造条件,要求评定,华怡商场共有商户356户,信用社目前以评定140户,对其中43户有贷款需求的信用户发放贷款307万元,有效地支持了商户的经营发展,提升了信用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了“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诚信环境。
 陪同我们的霍州市信用联社副主任王建斌告诉我们:“今年以来,我们狠抓全市信用市场创建和信用商户评定工作,相继开展了‘创新服务促发展、增资揽储两亿元’、‘扩规模、降不良、增效益’等活动。广大信合员工走出柜台、走出机关对辖区商户、门店进行拉网式营销,地毯式服务,积极拓展新客户。全市城乡共有商户1230余户,截至目前共调查859户,发放天河卡645张,吸收存款1860万元,发放贷款1050万元。支持门店105个,建立了华怡、唐荣、唐都3个信用市场,达到了农村信用社不仅要服务好农村,而且要服务好城市的目的。”采访结束时,我们从霍州市农村信用社得到这样的一组统计数据:截至5月末,该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116914万元,各项贷款余额67544万元。近三年来累计发放农业贷款139132万元,占所有贷款的94.27%以上。“雄关漫漫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坚信霍州市农村信用社在以党委书记李俊跃的带领下,在省联社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项业务一定会有一个更新更高的飞跃。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