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人均收入全县排队倒数第二、第五、第六,这是新世纪已到第4个年头时,这三个村在曲沃县史上留下的难堪一笔。
时间到了2009年,5年很短,然而巨变无声,三个山高路险、人穷地瘠的山村已脱贫为富,迅速成为全县养殖、种植的典型。
这一巨大的嬗变,起因,离不开几位老人的努力,实际上靠的是一种思路的转变。
“没有枪,没有炮,只有一杆冲锋号。”
2004年“七一”前夕,曲沃县塔儿山下的石桥堡村依然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沉寂。这个群山环抱的“簸箕”形的村落中,青壮的汉子们机械而又无奈地在快要成熟却长得还只没脚腕的麦地里劳作着,村子里的老人们要么是在住了几十年的窑洞里帮着操持一下家务,要么就在窑洞外埋着脑袋歇凉,山是那么的近,抬起头又能看到哪里呢?
这一天,村里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申清元家里来了县里的领导们。这一次,像以前那样,依然带来面粉、食油;不一样的是,几个年龄相仿的老汉一坐就是一天,问寒问暖少了,而问的全是让人不愿作答的寒碜事,什么“村里最穷的人家一年能有多少收入”啊,“全村还要多少人住窑洞”啊,“这住人的窑洞最老的有多少年了”啊……
来人是刚刚成立的曲沃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的同志们。新上任的会长、县委原副书记樊俊志向县委、县政府表态:用5年时间让曲沃老区大变样。他们第一仗就定在了曲沃县第一届地下县委所在地、全县最红色、如今经济收入排名全县倒数第五的石桥堡和中国共产党在曲沃县活动最早的下陈村、抗日战争时期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所在地窑院村。
然而,在村子里调查、座谈后,百姓们是看到了这些老同志们的热情和要真正扑下身子来与他们一起大干一场的决心,但尝过政府送一点、面貌改一点的甜头的老区人,对这些退下了的干部还是很怀疑:给钱,他们没有;给政策,他们不管。
“没有枪,没有炮,只有一杆冲锋号。”老促会的史俊杰的诙谐,是他们的乐观,却增加了村民们的怀疑和茫然。
点起一把火,仍成燎原势
群众的怀疑和不信任,没有泼灭几个老人心头的热情和信念。几天的探访,他们走遍了三个山村的沟沟坎坎,摸透了老区人对致富的渴望和现实的无奈。几十年前,村里的深沟险壑是党活动的天然屏障,如今的沟壑就真的只能是阻断幸福的“天堑”?
山,真是太陡了!地,真是太贫了!水,真是太缺了!
“我们在这旱疙瘩上刨了几十年了,都没有刨出什么来,就别在这上面花心思了。要真想帮忙,就弄个什么厂子来吧!”村民们的要求,是这几位老人无法满足的。
难道就真的没有一丝希望吗?有,调查结果也让老促会的几位老人看到了光亮,窑院村的瓜不是很有名气吗?石桥堡的几家养鸡户光景也不错嘛!下陈村的养猪户不也是鹤立鸡群,在村里首先富裕了吗?真是怀揣锦囊,找不出计策来。
这就是星星之火。点亮它,势必成燎原之势。
就像革命一样,方向是何等的重要。
在窑院村,老促会同志带领村干部赴西安杨凌,选购引进黑霸王、西农8号等优良品种,进行了西瓜重茬种植,搭建了窑院西瓜生产基地;又从山东烟台引进砍瓜、超长丝瓜、迷你南瓜等品种,两年时间,窑院村成了有名的瓜果村。
在石桥堡村,他们通过广泛宣传发动,以老养鸡户为示范,把农村信用社请到了田间地头,当年建成鸡舍45栋,发展柴鸡10万只,日产鸡蛋4000公斤,年收入360万元,全村人均增收1750元。到2008年底已发展柴鸡近30万只,全村收入突破千万元。
在下陈村,他们一方面积极宣传和推广养猪老户的经验,另一方面促成了县畜牧中心和村里的联姻,采取以大带小的办法,扩大了养殖规模,现已发展成百头以上养殖规模的大户3户,50头以上的有5户,30头以上的有10余户,全村人均养猪出栏8头,人均增收1440元。
如今的三个山村,山,成了他们发展养殖的天然优势,闭塞,更为他们走绿色农业之路提供了屏障。
重登榜首
“要想奔小康,快学赵小刚。”在今年初春的基层调研中,曲沃县县长张三森在下陈村看到养殖户赵小刚猪圈里一头头滚瓜流油的大膘猪,听到不断攀升的年收入后,兴奋地称赞。
从落后到典型,时间仅短短的5年。其实像这样的事例,在这三个村太多了:石桥堡村利用自己鸡场的鸡粪建立了万乡红肥业有限公司,成为了全县第一家有机肥生产企业;下陈村利用猪粪发展沼气,成为了全县第一个“沼气村”;窑院村成功实现了棉花地里套甜瓜、小麦收后种西瓜、西瓜收后种白菜的一年三收的耕作方式。
绿色、循环经济、立体耕作,三个村子今天又以这样的招牌叫响全县。
另据曲沃县老促会会长樊俊志介绍,如今已在石桥堡开工建设了曲沃县第一届县委所在地纪念馆,馆址就在老一辈革命家薄一波、陈赓革命和生活过的那个五孔窑洞的小院内。他还说,其实多半个村子都可以看做纪念馆,因为,如今石桥堡的村民大都离开了窑洞,搬到了新规划的齐整亮堂的大瓦房和小洋楼里了,这一新旧对比不也值得纪念吗?
山还是那山,水依然稀缺,几十年依旧的事物,因老促会一班人的真抓实帮就能改观,看来,贫穷是不会扎根的,只要努力就能富裕。
三个小山村,没有攀羡别人,走的依然是养殖业和种植业,看来,搞好农业调产是个法宝,在农村,以“农”为主依然是通途。
三个山村是曲沃县老促会的试点,成功给了他们信心,也给他们点亮了思路:没有什么天生的不利,只要换个眼光,不利也可成优势。(通讯员 王建先 许涛)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