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银行”结“富”果

2009-07-09 07:46:00 来源:

 襄汾县新城镇官滩村是一个没有任何矿产资源的山区丘陵村,总人口413人,耕地1600亩。曾经,这里一直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一亩地的收成只是百十来斤,村民们常常说生活在村里有三难:一是走路难,二是喝水难,三是娶媳妇难。
 如今不同了,顺着一条柏油路走进官滩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绿树成荫、亭台错落的休闲广场,亭台中央有摆小摊的,有成群结队话家常的,有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的,也有小孩子玩耍的景象……再看周围,一幢幢漂亮别致的农家住宅,整齐地坐落成一排,随便走进一家瞧瞧,都可以感觉到村民们的幸福生活。
 现在,村民们都不出村干活了,在本村种枣树一年的收入也超过了一万元。
 是什么让官滩村一下子从贫穷走向富裕?官滩村自北宋以来就有栽植红枣的历史。近年来,为做大做强这一富民产业,该村大力改善基础条件,依靠科技支持,加强管理,搞好服务,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过去在村民眼里不起眼的枣树形成了产业,而这产业链的延伸把富裕带给了村民。
 放眼望去,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枣树环绕着整个村庄,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幸福的喜悦。官滩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产枣之村,也因为枣的种植引发了一些养蜂户和枣树专业技术服务队,形成了产业链的发展。每当枣儿成熟的时候,枣树上结满了酷似灯笼的小红枣,清脆可口,随便敲两杆子,就能卖钱,每棵枣树产量可达到25到30公斤。现已远销到运城、太原、郑州、河北等地,每当枣熟季节便有外地人开车上门收枣,供不应求。所以村民们很幽默地把枣称为“树上银行”。
 官滩村也先后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红枣工程建设示范点”、“优质农产品基地”、“红枣工程建设先进村”等。
 从2001年起,他们闲地搞育苗、农田搞间作,荒坡搞嫁接。围绕为枣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官滩村成立了260余人组成的红枣协会,吸收科技人员、种植大户、养蜂专业户、物资服务户等,进一步做大做强红枣产业。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专家、技术人员的传、帮、带,培养壮大了自己的技术力量,现在,官滩村已经有了一支近百人的“专业技术服务队”,不时地深入到全县 其他乡村和曲沃、翼城等地,采取提供接穗、有偿嫁接、承包技术等方式帮助那里的枣农搞嫁接、搞修剪,不仅为当地枣农提供了优质服务和技术支持,而且也给这些“专业技术服务队”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今年41岁的共产党员、退伍军人贾学旗就是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他每天带领20余人出去嫁接枣树,为枣树除草、打药,一天下来,每个人可收入100多元。这不,自己还买了一辆吉利小轿车,过上了比城里人还要好的生活。
 为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红枣产口附加值,2007年,村里筹资18万元新建了红枣加工厂和冷藏库,把丰收的红枣经过加工后,冷藏起来,既保持了原有的口味,还能一年四季都吃上红枣。不仅实现了生产办公自动化,而且彻底解决了枣农的采摘期遇阴雨天易腐烂和红枣储存难的问题,延长了产业链,改善了品质,也为枣农的增收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
 说起官滩村的巨大变化,人们都说得益于一次偶然的机遇。2004年,市林业局局长潘张虎一行到该村检查工作时,发现了该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产枣的优势,潘 局长坐下来和村支部书记邢长林认真交谈,仔细算了种枣和粮食的比较效益。通过一笔笔的计算开阔了村干部的思路,而思路又决定了出路。这样在市林业局的直接帮助下,资金有了,协调有关部门修路、接水源,全力以赴支持红枣产业的发展。
 至今村干部和村民提起市林业局都是赞不绝口。“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的艰苦奋斗终于结出丰硕果实。目前,村里413户人家,家家种枣树,年年都增收。现在全村共有不同树龄的枣树40万株,人均1000株,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到了3万株。全村还有7户养蜂户,每户养蜂量达到了600箱至700箱。
 红枣产业的发展,富裕了官滩人,村民改变生产、生活现状的愿望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也迈开了。
 2005年,全村筹资16万元,清理了村中多年堆积的垃圾,在街心建起了休闲广场,添置了健身器材、建起了亭台。闲时,置身广场,青草绿地,树阴遮日,煞是凉爽。与此同时,村里的大街小巷全部实现了硬化,极大地改善了村民行路难的困境。现在,每家每户都购置了三轮车和摩托车,拥有小轿车的就有七八户。现在全村仅红枣收入就达到500余万元,人均1万余元。
 一路风雨坎坷,一路酸甜苦辣,官滩红枣的发展壮大,圆了村民的富裕梦,实现了“小康村”的美好前景。官滩村致富的路程告诉我们一个简朴的道理,没有资源的地方也可以致富,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思路和好的带头人。(作者: 闫璟   来源: 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