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药材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它不仅在治病解病上能直接煎熬服用,还用于中成药生产、制药企业原料,而且广泛地用于膳食餐饮行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商品。而不少中药材属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既有自然生长的,还有人工种植的。我市种植生产中药材历史悠久,条件得天独厚,其优势有四:
(一)地理气候适宜种植。我们地处黄土高原,土层肥厚,每年降雨量300到700毫米,雨水适中,丘陵坡地多,地形复杂,气候四季分明,具备中药材生长的所有条件,世界上出版最早的药典《神农本草经》中提到的大多药材,都源于我省和我市。据了解,我省现有中药材品种达1116多种,适宜当地种植的有200多种。
(二)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我市属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种植的产品以活性成分高、有害污染物低,深受用户青睐。目前,我市生产的中药材中,连翘、生地两种产品在全国占有绝对份额,但仍供不应求,适宜我市种植而没有种植的中药材,市场需求量更大。中药材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三)种植技术日趋成熟。中药材的种植由来已久,农民在实践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摸索出了一套办法,涌现出了一批中药材种植的能手和专家。山西农业大学根茎类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全球领先,小面积种植甘草、黄芩亩产量世界最 高,加之全省有9个中药材研发机构,18个企业研发中心,为中药材种植提供了保障。
(四)种植收益实现翻番。种植中药材与种植农作物相比,农民收益至少实现翻番。生地是我市目前种植面积较广的一种中药材,生长时间短,人力投入小,平时管理易,对气候、土壤要求不高,栽培技术容易操作,初级加工简单。旱地一般亩产鲜货2000公斤左右,水地最高的亩产可达4000公斤,旱地一般亩产干货500公斤。目前,每公斤市场价7元左右,每亩土地种植生地可收入3500元,比种植其它农作物收入至少增长1倍多。如果全市生地年产量能够达到3万吨,农民就可创收2.1亿。如果再种植其它中药材,收入还会更高。
困惑
综观我市中药材种植,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生地已被推广,连翘已在安泽扎根,建基地、扩面积、成产业、达规模,在全国具有一定声誉,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少基地,盲目种植。随着中药材市场的放开,价格随行就市,忽高忽低,山萸肉、佛手、黄连、元胡等产品,价格由几十元涨至上百元后,结果又跌回到现在的每斤几十元。不少农民一哄而上,大面积种植,白芍、丹皮、桔梗、板蓝根、牛膝、生地、丹参、二花产品也由于类似问题,价格跌至谷底,由于缺少中药材种植基地,形不成规模化生产,缺乏拳头产品,优质项目,加之信息不灵,消息不准,一些农民凭感觉种植,想当然发展,成为中药材发展的一大顽症。
(二)私自采挖,错季采收。我国中药材品种有12800多种,其中,常用的有500多种,多数属野生资源。由于受利益驱动,私自采挖错季采收现象屡禁不止,不仅削弱了中药材的性能、功效,更减少了农民收入。
(三)自由买卖,无序收购。由于中药材的种植者不能对中药材市场的需求现状做出合理分析和判断,在种植品种上往 往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想种啥就种啥,感觉啥赚钱就种啥,对药材的种植没有长远规划,形不成一定规模。这样就造成药材行情好的时候没有种植,种植了的没有市场,丰收了也赚不到钱,农民吃亏,对种植药材望而生畏。
前景
中药材已作为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发展重点,市委、市政府也做出了相应安排,不少县市因地制宜、稳步实施,一些乡镇周密规划、选择品种、先行试点、逐步推开,上述问题属发展初期不可避免的问题,通过提高认识,技术指导,科学培训,典型说教,样板引路,中药材种植形成规模、规范化管理,达到GAP标准,其前景十分广阔。
(一)农民收益,国家增收。种植中药材,农村不出门就有钱赚,按我市适宜种植的200种中药材的一半计算,若按GAP标准生产,全市农民每年收入就可增加40个亿,国家可增加税收5个亿,种植中药材,是一件惠民利国的大好事。
(二)促进加工企业发展。中药材的发展,必然促进中药材加工企业的发展,随着中药材生产形成规模,显现资源优势,药材加工企业自然就会蓬勃发展,农业促进工业,工业反哺农业,中药材加工企业发展,又会带动中药材生产的发展,据了解,中药材加工企业,管理、技术等专业人员只需总人数的20%,对80%的员工专业技术要求都不高,稍加培训就能上岗,这样,就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且能提供更多税收。
(三)增加城市亮点。中药材生产、中药材加工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也是国家全力推广和实施的项目,既环保又节能还增收。只要抓住经济危机、农民工返乡这一契机,增加种植品种,提高种植技能,推广种植规模,提升种植品牌,建设全国中药材生产基地,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出现生产兴旺、市场兴隆局面,魅力、宜居、和谐、富裕新临汾的目标将会实现。(记者 杨世宏)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