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

2009-07-31 10:33:00 来源:


保护性耕作是在能够保证种子发芽的前提下,通过少耕、免耕、化学除草等技术措施的应用,尽可能保持作物残茬覆盖,减少土壤水蚀、风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农业技术。此项技术省时省工且能增产。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大变革。其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以后,于1992年由山西省农机局、中国农业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尧都区农机局几方科研人员,在革命老区的尧都区县底镇丘陵旱地山区城隍村开始试验实施,经过10年的风雨历程,建立起一套保护性耕作体系,研制出了适合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的机具和完整的作业方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2000年以来,尧都区委、区政府,先后拨款40余万元。2001年在县底、城隍、贾得、大苏、段店、魏村、土门、屯里、尧庙和小麦良种场建立了10个保护性耕作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并在40多个村培育扶持了一大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专业户,推广面积达5万余亩。城隍村3000亩小麦推广面积达2700亩。
在1992年,国家就把尧都区定为保护性耕作中—澳合同项目;山西省把尧都区确定为《山西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农业试验示范区》。2002年,国家农业部把尧都区定为《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中试基地》,2002年5月9日,国家农业部在尧都区召开了保护性耕作现场会。国家农业部等有关部委司,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等领导,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专家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和专家等多次来尧都区考察保护性耕作技术。
一顶顶桂冠,展示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辉煌业绩;一件件证书彰显着农业科技专家的卓越成果。2001年4月,尧都区农机技术推广站因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推广,荣获山西省委、省政府的荣誉奖。2003年1月31日,尧都区旱地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研究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证书》;2003年6月5日,尧都区旱地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研究荣获中国农业大学颁发的《科研荣誉证书》,2003年10月31 日,上述耕作技术与机具研究荣获国务院《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证书》(二等)。旱地农机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研究,于1999年7月和11日先后获国家科委和山西省科委颁发的科技成果鉴定证书。
尧都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受到许多农业和农机科技专家及科研人员的关注。《保护性耕作在尧都》一书的论文作者,有国家农业部保护性耕作专家组专家、农业机械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焕文;有澳大利亚专家杰夫·土柏格;尧都区老促会会长任掌儒;尧都区农机局局长杨志学、党支书靳保东;尧都区农机局原局长曹连生、吉世平、总工程师古润生,区农机局农机技术推广站站长石振平等共20多名同志。他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或介绍技术,或总结经验,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保护性耕作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从而使读者对这一具有实用价值和重大影响的耕作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该书文句朴实,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保护性耕作在尧都》一书的编委主任、尧都区老促会会长,年逾七旬的任掌儒先生,对本书的整理和出版,不顾体弱多病,不畏夏日酷暑,废寝忘餐、加班加点,还有本书的主编区老促会副会长李百玉等老同志,都为《保护性耕作在尧都》的编辑和出版倾注了不少的智慧和心血。
临汾市老促会会长程满仓、副会长王德贵、顾问陈建民、田家彧以及赵松龄、古润生、魏峰海等同志,对于《保护性耕作在尧都》一书的酝酿及正式付梓印刷都付出了辛劳。所以说,本书像一块“千人糕”,凝聚了诸多老同志、学者、专家和各级领导的心血和汗水。
《保护性耕作在尧都》,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面地阐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系统地总结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科学内涵,从而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最后,用一段顺口溜作为本文的结尾:
保护性耕作就是好,旱作农业离不了。少耕免耕加除草,省时省工产量高。尧都区,打头炮,全国各地都仿效。专家学者作论证,耕作技术大革命。《保护性耕作在尧都》,区老促会出了书,感谢会长任掌儒,组织研讨下工夫,庆祝建国六十年,扩大影响作宣传。老有所为做奉献,精神可佳人称赞!(王民安)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