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果产业是隰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该县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切实打响“金梨之乡”品牌,靠培育骨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该县县委、县政府制定并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实施梨果富民强县战略、加快果树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坚持集中连片、扩大规模、查缺补漏、消灭空白,每年新发展优质梨果1万亩,大改形2万亩,努力扩大梨果产业规模,打响“金梨之乡”品牌。同时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加强果农培训,通过开展“百场万人大培训”活动,全县科技培训100场以上,培训果农万人以上,以此推广运用各种先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他们还加快绿色果品生产基地、无公害绿色果品认证和品牌注册工作,真正培育全省叫得响、国内有市场的名牌产品,靠品牌促发展,靠品牌闯市场,靠品牌增效益。该县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重点发展10个专业示范村、30个专业示范园建设。与此同时,该县进一步提高粮食、瓜菜、土豆、畜牧、烤烟等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为提高果品转化增值能力,该县不断做大“农”字号龙头企业,靠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他们按照“围绕产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促发展”的思路,通过政策、资金、环境全方位服务,集中扶持天天饮料、西山果品交易中心、午城酿酒等一批“农”字号龙头企业,扩大企业规模,拉长“梨果—果汁”、“粮食—酿酒”、“土豆—淀粉”三个产业链条,加快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目前,天天饮料2.5万吨浓缩果汁生产线和年储存能力达1万吨的果品储藏库已经建成。在果品销售体系建设中,通过加强产地市场建设、拓展果品外销市场、 培育果品营销主体,不断组建果品外销窗口,设立销售网点,发展农民果树合作组织。目前,农民经纪人队伍达2000余人,初步形成了“产、加、销”的产业化格局,确保农产品产得多、销得出、卖得好,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靠改善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隰县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在认真抓好去年8个重点村的配套完善工作的基础上,对新确定的重点推进村,以“四化四改”、“六通”、“六个一”为抓手,整合资金,加大投入,真正建成样板村、示范村,努力打造新农村连片建设区。截至目前,该县全年共硬化巷道24.9公里;村庄绿化共栽植各类树木19700株;土墙改砖墙3400米;投资70万元解决了困扰黄土村老百姓多年的吃水问题;5个村已建起了文化科技活动室、卫生所和便民连锁店;7个村建起了健身场所,有了标准化小学。同时该县认真实施移民搬迁和整村推进工程、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沼气建 设、改厕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城乡低压电网改造等18项农业重点项目工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目前,该县共改造卫生厕所累计6000座,占农村常住户的近半数;沼气新增用户2125户,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其他各项工程健康运行。
全面落实惠农政策,靠机制增加农民收入。该县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机制,不折不扣地落实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林权制度改革、家电下乡等利民惠民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他们还开展机关下乡扶贫活动,市县两级下乡工作队员坚持“六个结合”,即下乡工作与新农村工作相结合、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解决农民反映强烈的问题相结合、与激发农村活力相结合、与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相结合,扎根农村一线,真正为“三农”工作解难题、办实事。把下乡工作队变成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队,变成了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帮助农民致富的战斗队。
隰县现代农业的发展,逐步使该县形成农业主导产业多元化、规模化的格局,把该县建设成为全省果业强县和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县,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拓宽了渠道。(通讯员 史勇辉 马耀平 王红)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