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永红是汾西县僧念镇段村一个普通农民,对双孢菇事业情有独钟,2008年5月,自主创办了信合隆菌类专业合作社,刚开始由于菇农不集中,分布面广,双孢菇发展一度陷入低谷。正在他一筹莫展时,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介绍中心聘请的专家深入到他的合作社,又是开展培训班,又是手把手现场指导,再次为他的双孢菇事业送来了春风,增添了后劲,带来了希望。如今,亢永红的双孢菇菌生产土窑洞已由原来的17套发展到现在的53套,并吸引周边4个乡镇十几个村的70多户农民加入信合隆菌类专业合作社,每户增加收入7500余元,为农民就业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汾西县,像亢永红一样享受到培训实惠的农民还很多。截至目前,共实施各类培训39期4011人,完成全年任务的80%。
近年来,汾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将农民工培训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充分打造“全国劳务输出示范县”和劳务输出品牌新环境、新风貌,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汾西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县,基础差,信息闭塞,全县12万农民,剩余劳动力多,农民工普遍素质偏低,就业环境差,整体转移就业难。农民需要文化,渴求知识,就像饥饿的人需要面包,贫血的人需要输血一样。因此,县委、县政府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千方百计探索农民工技能培训新模式、新方法,为农民铺通就业路、架起致富桥。
一是整合培训资源,壮大基地规模。该县充分整合利用分散在教育、农业、扶贫、科技等部门的各类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信息网校、职业学校等资源,建立了稳定的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基地;有效利用政策引导机制,广开社会力量办学,突出对民办培训资源的整合利用,极大地调动民营学校参与农民培训的积极性;采取支持各类培训机构与相关的职业学校联合、与企业联合向外延伸触角,建立起多种形式的培训基地,形成“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校乡联合”培训的模式。大规模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雨露扶贫工程”,今年经培训实现转移就业3132人,转移就业率达78%。
二是优惠扶持政策,注重培训实效。为了切实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及时制订和出台了《关于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施方案》、《关于开展2010年度社会保险补贴的实施办法》、《关于开展小额贷款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操作性强的培训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目前已实现贷款贴息23人、1.3万元。同时将培训延伸到山庄窝铺、田间地头,具体由乡镇政府开展调查,针对群众需求,人社部门和乡镇政府共同组织,聘请省、市、县有关专家现场授课,实地指导,从而使农民工文化和实用技能得到整体提高。和平镇申村农民郭双虎参加了县人社局在和平村举办的培训班,掌握了金银花种植技巧,当年种植金银花3亩,每季收入3万余元,一年就可增收10万元。在开展好技能培训班的前提下和他的示范带动下,申村其他农民也积极投身金银花种植事业。目前,发展态势良好,已有40余户农民种植并收到了良好的效益。
三是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农民素质。通过阳光工程和人社部门开展的特别培训计划,为劳务输出和开展创业奠定了基础。据调查,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数持续增加,月均收入增长53%。近两年全县共向北京、江苏、石家庄、山东、广州、太原等23个大中城市输出劳动力12315人次,其中,农民工人数占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44.3%:实现年创收劳务经济收入1.4万元。今年1—7月输送3437人,完成全年输出任务的121%。
四是树立品牌意识,丰富培训内涵。县委、县政府积极树立培训品牌,进一步丰富培训内涵,全县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显著提升,知名的劳务品牌也日益增多。据在全县240位返乡农民工进行的专题调查,通过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人员大幅增加,占劳务输出的31.2%。目前,政府免费培训的农民工正成为组织化输出的主要对象,已建立县、乡二级劳动力市场及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全县劳务输出正逐步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自发型向组织型、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形成了一批在全省甚至全国有影响、有实力的品牌劳务。如“汾西核桃露”、“龙荞产品”、“永安沼气”、“段村双孢菇种植”、“申村金银花种植”、“对竹虫子鸡蛋”等品牌不断注入新的文化内涵,一批“养猪之乡”、“养牛之乡”、“核桃之乡”等正在崛起。这些享誉全国的“名牌劳务”如今正发挥着示范效应,引领汾西农民工在市场中不断发展壮大。 (记者 贾晓梅 通讯员 要凯朝 王伟梅 )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