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市面积仅有223平方公里,全市经济以发展商贸物流为主。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农业产业为非主导产业的县市,农民群众的抗旱灌溉热情却非常高。几年前,市水利部门为张村办承包250亩地的种粮大户刘麦成打了5眼灌溉机井,并配齐了机电设施,去年冬天,水务局又给了老刘1200多米的4寸节水管道,目前,老刘和乡亲们一起已经为400亩小麦浇了冬灌水和返青水;本文开头提到的湾里村,近几年来由于得到水利部门的全力支持,2座电灌站、6眼机井、3000亩耕地灌溉全部实现节水化,冬灌春浇开展得如火如荼;沿汾河的张村办7座电灌站,2月9日就已经全部开机上水;同样是汾河沿线的高村乡,去年冬浇一直到大地彻底封冻才停止;地处纯井灌区的史店村,2010年国家投资新建成了2500亩的喷灌节水园区,现在全村已有超过80%的麦田浇了两遍水。
当笔者问及为什么群众抗旱热情如此之高时,正在春浇一线的隋文山爽快地一笑:“我们国家现行的农业政策好过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使得农民从每亩粮食种植中能直接获得110多元的粮食直补款,加上近年来种粮收益提高,特别是今年加快水利发展改革的中央1号文件出台,都为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提供了大好机遇。”在侯马市走访,笔者可以随处看到浇灌过的麦田和正在春浇的人们。和他们谈到好几个月不下雨,干旱会带来哪些影响时,大家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只要水利条件好,再大的干旱也不怕。张村办西里村村委会主任郝全义介绍说:“这两年我真切感受到了水利条件对咱们村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2009年以来,水务局先后给我们村里打了2眼深井,铺设了节水管道,改造扩建了电灌站,新建了5500米的防渗渠道,使得坡上350亩旱地变成了保收田,水浇地面积达到1800亩。2010年,在春旱、夏旱连秋旱的不利条件下,全村的夏粮和秋粮总产达到165万公斤,创历史新高。受水利条件改善的利好带动,几位年轻人已经把坡上100多亩地从农民手中转包过来,打算发展蔬菜大棚基地。要是我们平时不烧水利建设这炷‘香’,到干旱时,怎能抱住粮食高产、群众增收这个‘佛脚’呢?”
正说着,邻近的官庄村党支部书记驱车路过和郝全义打招呼:“我们村电灌站的电机实在不行了,正在上水哩,电机又烧了。刚才和水利局领导说好了,给我们支援一台75千瓦的新电机。浇地的人和水利局的人都等着呢,我们得赶快去拉电机了。”说完就风风火火地走了。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