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七旬的尧都区尧庙镇神刘村村民卢月喜,通过学习,成为了一名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科技信息员,圆了多年来的农大梦,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并传为佳话。
5月8日,记者慕名来到神刘村,边走边打听,来到了村民卢月喜家,他的家人告诉记者,卢月喜一大早就到地里给村民免费测土配肥去了。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村头的田地,远远就看见一名老年人在忙碌着,他就是卢月喜。
眼前的卢月喜,虽是一头灰白的头发,却精神矍铄。说明来意后,卢月喜开门见山地说:“这次在农大学习,收获非常大,受益终生。”为此,他还特意带着记者实地察看了麦地。只见这儿的麦苗粗壮、长势良好。原来,就在前几天,该村的麦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锈病、白粉病、卷叶病,村民们按照以往的经验喷施农药后,效果并不明显。在村民们束手无策的关键时候,卢月喜通过在农大所学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知识,先在自家麦地里喷施杀菌剂和叶面肥做实验,防治效果非常好,村民们纷纷按照卢月喜的做法防治小麦病虫害,取得了良好效果。
记者了解到,卢月喜出生于1940年,1984年担任本村小学民办教师。长期以来,卢月喜在教学的同时,一直把科技传播当做自己人生的大事。当看到村民每年种地买化肥、农药、种子都要到城里购买时,有了开一家农资服务部的想法,方便村民。1995年,卢月喜在本村成立了农资服务部。从此,他坚持学习有关化肥、农药、种子等农技方面的知识。但他始终觉得自己的农业知识欠缺,不够精通,于是他的内心就萌发了上农业大学的愿望。
2010年9月,卢月喜偶尔在《今日农业》杂志上看到了一条令他振奋的喜讯:山西农业大学将用3年时间培训万名“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科技信息员”,主要是让农民真正体验大学生活,真正实现农民与专家面对面,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而推进科技、人才、信息、物资的有效流动,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2011年3月,卢月喜如愿以偿坐在了山西农业大学的教室里。大学学习和生活期间,卢月喜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学习不松懈,不断充实自己,还养成了做笔记、撰写心得体会的习惯。卢月喜对所学的知识如数家珍:“三农”政策、农资经销商升级与转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显微镜使用技术及植物病虫害诊断技术、小型农资超市管理、农药使用技术……卢月喜还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现场解决了他多年来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通过在农大学习,卢月喜成为一名山西农大农业科技信息员。卢月喜高兴地说,农业科技信息员既是兴农政策的宣传员,也是山西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广员,还是市场信息的联络员。
卢月喜告诉记者,这样的培训,给了我们农民直接进入大学校园学习的机会,实在是没想到。培训中专家教授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而且还同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建立长期的信息交流平台,从而为更好地解决农业、农村及农民的问题提供方便。这样的培训真是办到了大家的心坎上。
谈及下一步的计划,卢月喜信心十足:“活到老,学到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培养一批新型农民。我会珍惜此次学习机会,联系实际,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中的经验相结合,争取学以致用、学有收获、学有所成,通过做好农业科技信息员的工作,能带动全村农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本报记者 范韶华 辛旭清)
【责任编辑: 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