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县妇女王东亲种植蘑菇致富小记

2011-05-13 09:08:00 来源:


王东亲2008年回家乡创业,两三年的光景,就把老百姓看不上眼的蘑菇种植做得红红火火,实现年产值300多万元,利润90多万元,还发展农户15户,解决40多个村民的就业问题。
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女子有什么超人本事,是依靠什么力量带动村民走出一条发家致富的好路子?带着一连串的疑问,笔者采访了谜一样的王东亲。

一段辛酸史:悲惨的身世,坚强的女孩


穷人家的孩子王东亲,13岁就踏上了外出的打工路。
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做保姆。她不但要照顾一个不到周岁的孩子,给全家人做饭,每天还要凌晨三四点钟起床,走10公里的路,为婴儿打奶。
“我当时并不觉得做这些事特别累,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主人家那时也有一个和我一般大的孩子,他每天都去上学,我当时辍学早,很羡慕他,当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习文化知识,以后到别处去闯闯,不能一辈子都这样做保姆。”
从此,一有空闲,她就拿起主人家孩子放在家里的书猛看起来,尽管有些知识当时根本看不懂。
为了赚钱给父母治病,王东亲在成长期间给人开出租车,在工厂打过工,卖过衣服、食品,承包过饭店,只要觉得能挣钱,她就去干。王东亲吃了太多苦,流了太多汗,生活的艰苦,让这个小女孩的肩膀上扛了太多本不应该属于她这个年纪肩负的重担,但也磨炼出了一个坚强的女孩。

认准蘑菇下功夫:选对了方向,尝到了甜头


“我当时只是想,如果自己干这一行的话,就可以回到村子里干。这样,就不用再外出打工,既可以照顾年迈的老人,又可以挣钱维持家用。”于是,王东亲决定回家创业。
多年在外闯荡的经历,使王东亲吃尽了苦头,但也使她逐渐变得聪明了许多。
这一次,王东亲暗暗发誓绝对不能失败,一定要把蘑菇种成个样。
在随后的时间里,王东亲跑前跑后积极联系土地,建设蘑菇大棚。王东亲深知要想成功,技术最重要,为此,她只身去洪洞县白石乡的蘑菇生产基地边干边学,掌握了扎实的蘑菇种植技术。
2008年,是王东亲永生难忘的一年。她将自己开饭店、打工积攒的30万元全部投入种蘑菇,还在北王信用社贷了20万元,一次性建设了6个标准化菇棚。
说起了容易,做起来难。在建设菇棚的过程中,运材、建棚,所有的事情都需要王东亲去做。
“当时为了省些钱,能少请个工人就少请一个,能自己干的事情尽量自己干,恨不得一天变成48个小时,有时候忙到天黑才想起自己一天都没有吃饭。”
功夫不负有心人。4月份动工,6月份建成,紧紧用了两个月时间。更令人惊奇的还有,当月建成、当月堆料,8月出菇,可谓神速。
当源源不断的蘑菇出棚、装车,哗哗的钞票到手的时候,王东亲终于松了一口气。
她成功了。

这不是异想天开: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小女人做出大事业


她并不满足于自己一个人富裕。自从金融危机后,村里外出打工的人们纷纷回了家,村里很多人都闲着无事可做,王东亲决定带领大家一起种蘑菇,让大家伙儿都通过种蘑菇过上好日子。
可是,一个新的难题摆在了王东亲面前。投资标准化菇棚需要的资金比较多,一般农村家庭可能无法承受,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发动乡亲们一起种蘑菇,只能是一句空话。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东亲上网查阅资料,向老师傅们请教,终于打听到,打窑洞可以降低成本,但北茨村受地理条件限制,又没有合适的地方打窑洞。
一定要找出一个既能在当地建设,又省钱的好法子。王东亲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平地上向下挖一截,然后,把上面盖起来,不就是一个菇棚嘛,她还给自己的这种设想起了一个人性化的名字,叫做“半地下室菇棚”。
想法是有了,可是能不能成功,还需要自己亲身去实践,老百姓冒不起这个险。
为了试验这种菇棚是否能够成功种出蘑菇,王东亲在自己厂子边上挖了15个半地下室菇棚,通过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的试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投资一个半地下室菇棚只需要1万元,一般家庭都可以承受。
2009年,王东亲组建成立了“浮山县东亲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户15户,年可实现产值300多万元,利润90多万元,与此同时,还解决了40多个村民的就业问题。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悲惨的命运造就坚强的女孩,勤劳加智慧,让这个小女人真正干出了大事业。(通讯员 王奠邑 蔺霄亮 高生芳)

点评:

自主创业天地宽

浮山县农家妇女王东亲靠着勤劳和智慧,凭着不怕吃苦、永不服输的精神,积极回乡创业,在大力发展蘑菇种植取得良好效益的同时,不忘带领众乡亲发家致富,在“三农”领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我们为她的这种自主创业精神叫好!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逐渐成了返乡创业人员的首选致富项目。作为创业者,应不断更新理念,及时掌握市场信息,选准选好致富项目,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尤其是要在规模种植、标准化养殖、产业化发展等方面下工夫、做文章,确保取得高效益。同时,有关部门也应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支持,鼓励更多的人员返乡创业,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推进新农村建设。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