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小土豆“变身”大产业

2011-10-14 08:36:00 来源:

    蒲县红道乡耳里村村民正在千亩马铃薯优质高产示范基地收获土豆。 记者 范韶华 摄

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开发式扶贫战略的大规模实施,扶贫开发由解决群众温饱、减少贫困人口为主进入了增加群众收入,提高发展能力为主的新阶段。我市从2008年在大宁县开展片区开发的试点工作,通过项目实施,初步实现了区域内特色产业布局基本形成,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持续发展能力有所增强。在片区开发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后,2010年,吉县被列为国家级项目县,蒲县、隰县被列为省级项目县,今年,汾西、乡宁、浮山被列为省级项目县。从本期开始,本报陆续刊发片区开发项目县的经验做法,全面展示我市实施片区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果。

一年一度秋收忙。行走在以尧帝师蒲伊子隐居于此而得名的山城蒲县,处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尽管秋收前阴雨连绵,影响了当地的秋收进度,但蒲县的大多数农民却喜气洋洋,因为今年他们种植的马铃薯又大获丰收。“以前,年年种粮不见粮;现在,不种麦子种土豆,反倒有粮吃。”说到马铃薯,蒲县红道乡耳里村村民张建黑不禁感叹,过去被当做杂粮的小小马铃薯,现在已经成了促进该县转型跨越发展和农民收入翻番的主导产业。看着不断鼓起来的腰包,广大农民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笑容中流露着心中的喜悦,喜悦背后是片区扶贫开发的累累硕果。
蒲县海拔高、气温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质地疏松,发展马铃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09年以来,马铃薯产业被该县列入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两年来,马铃薯产业虽已初具规模,但有许多环节仍处于粗放经营阶段。片区扶贫开发马铃薯产业项目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为基础,扶持昕源薯业有限公司和昌源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两个扶贫龙头企业,建立“三级种薯”繁育基地,建立千亩马铃薯优质高产示范基地,建设5万亩生产种植基地,成立5个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并对片区内种植户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培训人数4600人次。片区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提高了该县马铃薯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了马铃薯产业的长足发展,逐步形成了“种薯生产—大田种植—深加工—产品销售”的一条龙产业链,使该县的马铃薯产业更加成熟,更加完善。
高科技育苗要说种土豆,或许大多数农民都会觉得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要想种出高产量、高品质的土豆,就不再是一件简单的事。新颖的主题文化园、宽阔的苗床区、精密的组培室……来到位于蒲县薛关镇略东村的现代马铃薯高新技术示范园,温室自动化温光控制技术、植物组织半开放式培养技术、特色马铃薯栽培技术、新基质无土栽培技术、实用微生物技术等一项项高新技术深深吸引了记者的视线。
“示范园集中了一批农业科技人才,仅组培试验区就拥有硕士生6名、本科生14名。”该县扶贫局局长杨蒲英介绍,该示范园是蒲县片区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投资1069万元,以研发培育新品种、培养培训新农民、展示推广新技术、生产繁育微型薯为功能,支持本地原种、良种生产,满足蒲县10万亩马铃薯生产用种,使马铃薯产业逐渐成为蒲县农民群众增收的主要产业。目前,该园区现代化智能联栋温室主体工程已进入尾声,2个日光温室和30个防虫网棚均在建设中,组培室实验室也随着连栋温室的建设已建成,园区内水、电、暖配套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紧实施,预计10月底完工。种薯的本土化生产,减少了远距离运输环节等因素,降低了种薯成本,更能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实现了马铃薯的高产出和低病虫害发生率。同时,园区在保证全县种薯供应的基础上,还可为花卉、蔬菜等农作物提供育种、栽培以及新品种研发等服务,在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该县整个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为确保片区扶贫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该县成立了片区扶贫开发管理委员会,采取“统一领导、分层管理、责任到人、各负其责”的办法,即成立县、乡、村三级片区扶贫开发领导组,负责片区扶贫开发的领导与协调工作,片区扶贫开发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片区项目的日常管理、监督和招投标等各项事务,项目资金由管委会统一管理,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和扶贫资金报账制,保证了资金安全。各乡镇负责项目占地、用水、用电等协调工作,各项目单位、企业、村委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保证了项目的进度。各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各负其责,严格把关,保证了项目工程的质量,层层落实,明确分工,确保了项目建设的有序运作。该县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项目工地听汇报、看进度、查质量,对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和管理,确保了项目建设的扎实推进。同时,该县因地制宜,科学管理,各建设项目尽可能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设标准,从而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综合竞争力。 
规模化种植
中午时分,记者来到了位于蒲县红道乡耳里村的千亩马铃薯优质高产示范基地,盘山公路两旁满目金黄,层林尽染,放眼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田里农民正在加紧收获土豆。
顺着农民朋友满载土豆的农用车,记者径直来到了村民樊丽丽的土豆田。她家今年种了15亩土豆新品种——克新一号,拿着刚刚挖出的土豆,高兴地说:“你看看,这新品种就是不一样,个大,产量高,还好看。”
樊丽丽给记者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往年种15亩地共产土豆1.6万多斤,收入4000元,今年15亩地共产土豆6万多斤,地头收购价一斤4毛8,仅此一项收入就是2万多元。
该县片区内5个乡镇马铃薯种植面积为5万余亩,投入扶贫专项资金560万元。为了调动贫困户的种植积极性,该县按照“瞄准贫困对象”的扶贫开发总体要求,集中优势资金,瞄准对象,重点对贫困种植户进行扶持,一方面,直接对贫困种植户进行了扶持。如直接对贫困户进行良种补贴,正常情况下,每亩马铃薯良种投入需要340元,通过良种补贴,每亩马铃薯的良种投入只需60元,直接减轻了贫困种植户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通过现代马铃薯高新技术示范园项目的实施,从源头上种植户可以得到质量优良、价格低廉的马铃薯良种;通过马铃薯龙头企业的扶持,从销售加工角度看,种植户与龙头企业建立了共生关系,种植户的马铃薯销售有了保证,解决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通过千亩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从技术上提高了种植户科学种植水平等等。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种植户和贫困种植户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和长久性,从而达到种植户脱贫和增收的目的。
集约化贮藏
离开马铃薯优质高产示范基地,记者来到了耳里村的马铃薯贮藏库,只见6座新建成的窑体贮藏库前,排满了满载土豆的农用车。马铃薯贮藏库项目由红西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项目总投资80余万元,总存储能力为450万斤,并且配备筛选包装设备,初步实现马铃薯的分类、包装和仓储等功能。贮藏库项目的实施,填补了该县大型马铃薯贮藏库方面的空白,同时也为当地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贮藏库项目负责人亢辉胜介绍说,马铃薯贮藏库项目是该县片区扶贫开发马铃薯产业开发项目中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解决了示范基地和片区内农户大量马铃薯的存储问题,解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而且通过反季销售、分级销售,大大提高了马铃薯的利润空间,调动了农户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
记者了解到:马铃薯产业开发项目主要从马铃薯的种薯生产、马铃薯的生产种植、马铃薯高产示范、马铃薯的仓储、马铃薯的加工销售等方面进行重点开发,进一步拓展该县马铃薯的产业链,增加科技含量,使该县的马铃薯产业得到全面、协调发展。目前,该县龙头企业蒲县昌源公司加工设备升级换代项目已完成。同时,该县聘请省农科院高寒作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杜珍教授,马铃薯病虫害专家杨春教授及县农业局卢芙玲、闫瑞林等有关技术人员进行了《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马铃薯配方施肥技术》等内容的培训,共计培训2300余人次。
通过片区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极大地带动了全县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该县项目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可产生经济效益可达1.44亿元,农民人均增收可达2800元,辐射周边县市种植脱毒马铃薯3.8万余亩,间接收益可达9120万元,龙头企业可提供200余个岗位,帮助贫困户就业,同时带动运输业、加工业快速发展,为该县项目区农业转型发展、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