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条师傅的“喜”与“忧”

2011-11-04 09:34:00 来源:


“农家图”中的主人公就是段康建,今年40岁,家里有六十多岁的父母、妻子和上中学的一双儿女,每年霜降之后是他们家最忙碌的时候,父母和妻子去地里刨红薯,段康建将挖回来的红薯进行筛选打粉,做粉条的工作从这里拉开了序幕。
谈起打粉面、做粉条,段康建便打开了话匣子:“记得很小的时候就爱看师傅做粉条,还常常和小伙伴们趁师傅不注意从锅里捞一把嫩嫩的滑滑的粉条放进嘴里吃着玩,那可是童年最开心的事情。从那时起我就和粉条结下了不解之缘,村子里那会儿就有粉房,不上学了以后每到做粉条的季节,就围着师傅转,慢慢地耳濡目染就学会了这门手艺。”
段康建边干活边给我介绍:“早些年在生产队里干,后来实行联产承包后我就给有粉房的人家干,那时候一天能挣一块钱,后来增加到五块十块,满打满算做粉条也有20多年了,3年前开始自己干,坚持做不含添加剂、不掺其他粉的纯红薯粉条,卖起来都很抢手,每年我们家的粉条都是早早就买完了。看着自己做的粉条有那么多人来买,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段康建说:“要想做出好吃的手工粉条,那个环节都马虎不得,红薯要精挑细选,洗干净后通过粉碎机打成浆,过滤沉淀,每过滤一次要一天一夜,把制好的粉放到缸里后,再用筛子过两遍,反复沉淀清洗,经过两天两夜之后,这些粉才能装进吊包里沥水之后再进行晾晒或烘烤,这些都是前期的准备工作。接下来是下粉条,对于温度有特别的要求,一般都是在-5℃左右才能适宜下粉条。下粉条的关键是打淀和面,要把打好的淀粉放入特制的瓢里,一只手用布缠在瓢把儿上,另一只手不停地捶打瓢把,依靠震颤的力量来控制粉条的粗细,然后放进开水里煮过再捞进凉水里冷却之后,用手盘成框挂在木棍上,粉条成型后先冻过再晾晒,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市场上销售的粉条。”一根根粉条的出炉,不能说是千锤百炼,但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天寒地冻之日,正是下粉条的最佳之时。一根根晶莹剔透的粉条里都浸透着制粉师傅的心血和汗水,是制粉师傅用心良苦、百般呵护才能从红薯变成粉条。
谈起做粉条的过程,段康建兴致勃勃,说到规模生产和今后的发展却皱起了眉头。他有些担忧地说:“第一是原料问题。土地不管种什么庄稼,都要不断地进行倒茬,像我们家的地现在就不行了,再种红薯不但产量不高红薯还生病,收购红薯除了增加成本以外,附近的村民种的也不多。第二是没有形成规模。虽然我们村做粉条的历史悠久,传统手艺不错,做出来的粉条是纯正的绿色食品,质量好。眼下虽然不愁销路,但是价钱上不去,产量也有限,加上做粉条的程序复杂要求高,上了年纪的人干不动了,年轻人又觉得干这行太辛苦,收入不高,只有像我们这些中年人才不得不干。平时种些菜,秋天打粉,冬天下粉条,虽然每年一家人忙忙碌碌能挣上六七千块钱,但心里还是放不下、舍不得把这手艺丢了。农闲的时候也曾去其他地方考察过,想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但是由于需要投入的资金太多,我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记者 郑丽萍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