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锋 郝涛)去年以来,乡宁县紧密联系实际,探索出党政推动、宣传发动、培训带动、林农主动、项目拉动、机制齐动的林改“六动”模式,较好地解决了集体林权制度“靠谁改”、“如何改”等问题,使全县生态得到进一步保护,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到目前,全县确权93.36万亩,确权率达100%,产权明晰率达100%,林权建档率达100%,林权争议调处率达100%,农户家庭承包率达88%,林权证发放率达83%。近日,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会在该县召开,推广他们的经验和做法。会议认为,乡宁县做法科学可行,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验,不仅在临汾,今后要在全省借鉴和推广。
党政推动,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县、乡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常务副组长的林改领导组,出台了各种涉及林改的政策性文件,组建林改“一室四组”,负责林改督查指导。在具体工作中,该县坚持推行三级书记牵头抓林改、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分片抓督导、县乡领导蹲点抓操作、林业技术人员和大学生村官住村抓服务、县林改小组下乡抓帮扶、乡镇林改小组驻点抓指导的工作机制,为林改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
宣传发动,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主要抓好“四个一”。即开好一个动员会。召开全县林改动员会,邀请省、市专家,对参会人员进行培训。会后,乡、村两级层层召开动员会,统一思想认识;开辟好一个专栏。县电视台开辟林改专题栏目,进行跟踪报道和典型宣传;组织好一个车队。全县组装宣传车11辆,历时4个月,坚持每天进村入户巡回宣传林改政策;编印好一本册子。他们将有关林改资料全部汇编成册,发放到每一个农户手中。同时,全县还悬挂横幅100余条,制作版面200余块,刷写固定标语300余条,发放资料4万余份,为林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培训带动,打造业务合格的骨干力量。一是“请进来讲”。多次邀请省、市专家,就林改政策、技术要求、操作程序,对全县领导干部及村民代表进行培训。二是“走出去学”。组织各乡镇分管领导、林业站长、村干部及工作人员等到祁县、隰县等试点县考察学习。三是“在现场教”。聘请山西农大教授和大学生,组成林改技术服务团队,分赴全县10个乡镇全程参与林改工作。先后发放林改手册两万册,开展技术指导50批次,培训人员5000余人次,提高了林改队伍的业务水平。
林农主动,坚持让民做主的工作原则。林改如何搞,必须尊重农民主体意愿,让农民主动自觉参与林改。该县在林改小组产生和林改方案制订上,规定方案出台后必须先公示7天,征求群众意见并修改后,再公示15天,最后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经三分之二以上人员同意后,报乡镇审核批复后方可实施。在人口核实和林地调查摸底上,邀请老干部、乡镇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林权权利人现场确认,进行严格界定。在林地分配和确权勘界上,组织山主、接界人、技术员、村干部“四到场”,坚持“四签两不准”制度,避免日后的山林纠纷。在矛盾纠纷的调处上,坚持协商解决,力求争议双方不产生冲突。林改后,全县3.6万农户、18.6万口人分到林地,人均达到4.1亩,林农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
项目拉动,培育兴林富民的生态产业。在产业发展方面,该县依托林地资源优势,按照“核桃产业主导、若干特色并进”的农业产业化思路,采取县财政投资+核桃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的模式,由专业队伍统一栽植和管护,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挂果后交由农户受益。目前,全县分到林地的农户种植核桃面积已达1万余亩,涉及种植户9600多户。在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上,充分调动企业家投资发展农业产业积极性,培育出一批新兴龙头产业项目。双凤祥核桃开发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模式,建成核桃基地两万余亩,整合林农5000亩林地。琪尔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与农民自愿平等协商,在西交口乡发展翅果油树1.5万亩,5年内发展到10万亩。
机制齐动,建立扎实有效的保障体制。林权制度改革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完善配套改革措施是关键。该县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以“一个中心、三大体系、六项制度”为重点的配套措施,促进全县林改工作健康持续发展。“一个中心”,即成立林权服务中心。“三大体系”,即完善林业产业发展体系、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和人才科技服务体系。“六项制度”,即建立林业贴息贷款管理制度、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制度、扶持农民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制度、森林资源管护制度、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和推进核桃产业发展制度。
【责任编辑: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