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村的“开心农场”

2011-11-07 10:38:00 来源:


近日,记者来到襄陵镇薛村农民成新梁的蔬菜大棚,亲身体验了“开心农场”中那种独特的喜庆氛围,分享了农民们成功后的喜悦,同时也切身感受到了现代农业技术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走进大棚,成新梁夫妇正忙着翻地。看到记者的到来,他们老两口显得格外高兴,急忙停下手里的活,不等记者开口问,成新梁就站起身来忙着介绍起来:“我这是准备种植新一茬的西红柿……”
   “今年收成怎么样?”面对记者的提问,成新梁说:“上一茬仅这个大棚就卖了5万块钱!今年我还要继续干。”成新梁指了指指放在角落的西红柿苗说:“前几天刚买的西红柿苗,今天下午就能栽上了。现在种地好了,有政府的补贴政策和技术支持,这蔬菜大棚比以前种地轻松很多,而且收入也高了很多。”当记者问及以后的打算时,他充满信心地说:“现在大棚西红柿种植发展快、规模大,在家种菜挣的钱比打工工资多,我外出打工的儿子也准备回来干这个。一家人在一起高高兴兴地种菜挣钱,啥也不用愁了。”
1989年开始,襄陵镇黄崖村就开始大力发展西红柿种植,通过实施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现在每个大棚平均产出西红柿5万余斤,畅销太原、运城、临汾、洪洞、霍州等地,收入达5万余元。
从成新梁的棚区出来,记者又来到另一位大棚种植农户贾可心的大棚里。他家的种植规模比成新梁的还要大。
贾可心边干活边跟记者聊天:“最初开始干时,没资金、没技术,你看,我现在拥有这么多大棚,一个大棚就能收入好几万。”
说到这里,贾可心的声音有些颤抖地说:“我能有今天的成果,全靠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各方面都为我们农民着想,为我们联系种苗、培训我们大棚技术,还为我们找销路。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我们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搞起这大棚的,更别说致富了。”
如今,大棚蔬菜已经是薛村的主导产业了。因为种大棚菜收入高,所以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都回村开始搞大棚种植。这样一来,带动了村里经济的发展,响应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而且一些“空巢家庭”不再“空巢”。年轻人回来搞大棚种植,不仅比在外面打工赚得多,老人无人照顾、小孩无人过问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2011年,在襄陵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与大力支持下,村里又扩大了大棚西红柿种植规模,农民致富增收的信心更足了。
“下一步,襄陵镇大棚蔬菜基地的发展思路就是建设两个园区,一个是万亩千棚西红柿示范园区,一个是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园区。通过两个园区的建设,进一步扩大大棚西红柿基地规模,形成有机循环农业。现在园区的技术培训中心已经建成。”针对全县实现现现农业转型的发展要求,襄陵镇镇长史耀刚介绍说,除了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贷款贴息、政府集资配套设施等,与往年相比,今年有一点不同,就是农民按照标准建成大棚以后,政府将每棚补助3千元,补贴力度非常大。在蔬菜的销售上,要建立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就是在薛村建立一个交易棚区,在网上设立网络平台,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在无公害产品的打造上再下功夫,引领全镇发家致富,让更多的人富起来,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

记者 裴斐斐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