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范韶华)近年来,尧都区文联驻土门镇李仵村农村工作队以“察民情、联民心、解民忧、帮民富”为主线,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包村联户工作初见实效,帮扶所在村建千亩红提葡萄园区,整修路基和户户通工程累计完工56000余平方米,新打井一眼,铺设节水管道和人畜饮水自来水管1000余米,并筹集捐赠了价值10万元的6000余册图书,对村“两委”办公设施和所有宣传版面进行了更换……一系列工作成绩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李仵村是个传统的农业村,一方面,农业基础不牢固,后劲不足;农业设施落后,主要靠天吃饭;村中的富余劳动力多,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另一方面,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 —传统经营模式的单一已经导致农民收入低下,生产和生活质量落后……李仵村的出路在哪里?怎样才能使李仵村在农业调产上找到突破口?怎样才能使李仵村尽快发展起来、富裕起来?……尧都区文联驻李仵村工作队积极听取村“两委”班子对村域经济发展、村情民意、蔬菜种植、家禽养殖的帮扶需求,并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扩大特色农业产业规模、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打造等工作交换意见;积极倾听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和建议;积极探索帮扶工作的 新路子、新新法,确定了“包村联户”工作方案。确定总体目标为“农业立村、商贸富村、教育兴村、文化强村”。
自2010年以来,李仵村在工作队的帮扶下,建设了千亩红提葡萄园区,去年红提葡萄开始挂果。为了让村民掌握科学技术,对果业生产进行有效管理,尧都区文联工作队组织李仵村果业带头户到外地考察学习;举办科技培训班,聘请果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村民讲授有关红提葡萄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知识;通过宣传版面宣传科普知识。与此同时,他们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帮助农民联系销售红提葡萄。2011年,李仵村果业收入比2010年增加了20%。
由于多年的雨水冲刷,李仵村原有道路非常难走,“车辆拐弯走,村民泥里行”,给村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便。尧都区文联工作队积极协调组织资金,整修路基和完成户户通工程56000余平方米,并且完善了相关设施。
为了彻底解决李仵村用水难的问题,工 作队帮扶该村打井一眼,铺设节水管道和人畜饮水自来水管道1000余米,自此该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
工作队还为村“两委”更换办公设施,粉刷办公楼墙面,印制新的宣传版面,同时工作队还多次组织书画家、楹联家到李仵村举办书画展和楹联大赛,提高了李仵村的知名度;筹集捐赠了价值10万元的各类图书6000余册给村小学。
“解决农村管理的一系列难题,必须首先从每个家庭参与社会活动开始。”工作队队长刘琳说,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让他们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催生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2011年,刘琳选定刘文武家为联户家庭。这一家两口人,其中一人是重病号,家庭比较困难,思想保守。为此,不少人都劝他别包这家,但刘琳说,他有责任帮助困难户脱贫,并为该户送去了白面、食油和现金。同时,与困难户座谈,鼓励其树立生活的勇气 和信心。在“联户”帮扶中,刘琳坚持每年为联户对象解决至少一个主要问题;每月与联户对象进行一次访谈,每月定期不定期地深入联户对象家中,了解当月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掌握各方面的情况。
今年刘琳帮助刘文武家申请到低保,首先帮助其解决了家庭生活问题,其次帮其开拓思想,消除了其对病老问题的担忧。随后就是帮助其选择适合的项目,力争让他们彻底脱贫。
今年,工作队又确定了新的任务:进一步发展提升千亩红提葡萄园的面积和地位,建立和完善好村里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急需的民生问题,增加文化设施,建立文化队伍,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就是要通过‘包村村联’,富李仵村民,变李仵村貌,树李仵村风,用心血和汗水书写李仵村明天的辉煌。”刘琳说。
【责任编辑: 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