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20 08:51:00 来源:
四周环山,中间平川,山地、丘陵、盆地三大板块共同组成了我市的地形地貌。其中,东、西两山沟壑纵横,土丘林立,表里山河,满目萧然。近年来,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我市水利部门的同志们奔走于群山之中,上墚下峁,钻沟爬坡,掌握第一手资料,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沟、坝、滩联合治理”,大面积荒山秃岭与高强度水土流失得到治理,瘠薄的土地逐步改善,坝、田、林全面推进,生态经济效益成效初显。如今的东西两山,荒山披绿装,群丘换新颜,雨水留得住,和谐人幸福。
谈起这些变化,与水利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市水利局水保科科长尹惠敏感慨万千。他说:“搞水土保持,是关系子孙后代千秋万载的大事,不能麻痹大意,要全力以赴。水土保持是个细致活,不可能立竿见影,更多的是要有踏实苦干的耐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尹惠敏的深切感受代表了全市广大水保人共同的心声,正是在这种理想信念的鼓舞下,仅2011年,全市就完成水保投资1.65亿元,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65万亩,实施生态修复面积80万亩,建设淤地坝68座。
抓规划,科学治理;抓重点,示范带动;抓发动,明确责任。这是我市多年来积极探索水保生态建设具体办法,简称“三抓”。尹惠敏介绍,通过对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将治山与治水、治沟与造田、大户示范与千村万户整治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封育措施,形成了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辐射延伸、规模推进的综合防治体系;通过以坝滩联治、黄土高原淤地坝、沟坝地治理等重点项目为依托,带动面上治理,目前已完成治理面积72.01万公顷,生态修复面积106.45万公顷,建成淤地坝11884座;通过建立市、县、乡三级分片包工程责任制,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正是采取了这些切实可行的创新举措,我市水保工作走出了一条“水保富民、生态兴市”的新路子,打造了一批水土保持精品工程。其中,永和县连续三年成为全省坝滩联治、农田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的示范点,并三次召开全省现场会,建设经验向全省、全国推广。
民生水保、生态水保、可持续发展水保,已成为根治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地形地貌的一项战略指导方针。在这方面,我市按照“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积极争取财政项目,全面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近年来,全市相继启动实施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淤地坝项目、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坝滩联治整治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水利项目等,仅2011年,就争取水保项目投资1.65亿元,建设淤地坝68座,名列全省第一。同时,水土保持治理规模也由点到面,由小流域综合治理 到县级区域甚至到跨县区的大示范区建设,真正做到了田、林、路、池、窖、坝综合配套,产业调整及时跟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丰收,受到了广大山区群众的广泛好评。
未来五年,将是我市水保工作发展的关键期。为此,尹惠敏显得格外振奋。他高兴地说:“全市‘十二五’期间将计划完成水土保持总投资24.39亿元,全部实施重点饮用水源地保护、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农村河道整治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革命老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坝滩联治整治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水利项目等18个项目,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万公顷,其中建设水平梯田22512公顷,发展坝滩地5944.7公顷,发展旱坪垣地878公顷,营造水保林43615公顷,种草4230公顷,封禁治理109355公顷,完成生态修复面积30万公顷;建设各类淤地坝457座,谷坊2892座,水窖639眼,小型提水工程17处,河坝22295米,排洪渠140272米。通过实施这些项目,使我市水土流失严重局面得到有效控制,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山川秀美的幸福生活。”(记者 鲁剑)
【责任编辑: 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