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县财政局包村增收工作纪实

2012-07-13 09:09:00 来源:

大宁县财政局帮扶村——太德乡堡村位于号称“晋西北第一大垣”的太德垣上,该村垣平地广,交通便利,地理环境优越,气候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极为适宜发展苹果、桃等农业主导产业。近年来,在大宁县财政局的倾力帮扶下,堡村构建了家家有产业重点、户户有远景规划的蓝图,村民收入高于全县农民人均收入,成为让远近村民羡慕的“富裕村”,而这一切都与大宁县财政局这一支倾心为民、服务民生的团队密不可分。
用该村党支部书记冯成喜的话说:“桃、苹果产业发展在堡村有一定优势,但由于经营规模小、种植面积分散、技术落后、资金缺乏,阻碍了优势产业的发展,自县财政局住村帮扶以来,通过为我们提供资金、技术、政策支持,一下子让我们堡村特色产业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

挂在心坎上 理清发展思路
张志荣带领该县财政局帮扶工作小组多次深入堡村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详细了解堡村产业发展现状,并撰写了近万字的《堡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为包村增收活动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前期周密调研的基础上,大宁县财政局与太德乡堡村编制了财政局干部下乡住村联户活动发展五年规划,规划着力从思路、技术、资金、项目等方面帮助该村进行苹果示范基地建设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立,带动该村村民走上致富路。

包在点子上 明确帮扶项目
让农户把地全部翻了栽植苹果、桃,由于三五年后才能挂果见效,很多农户接受不了。为帮助农户尽快转变观念,大宁县财政局帮扶小组耐心细致地向农户们宣传苹果、桃产业的发展优势和巨大潜力,逐渐使村民保守的思想观念得到改变,农户们有了长远规划和发家致富的想法。
经过周密调研和广泛走访、了解民意,大宁县财政局确定了建立苹果、桃园示范基地的五项措施:一是帮助堡村打造苹果示范基地350亩,栽植苹果1.4万苗;二是帮扶堡村对街巷进行硬化,对人畜饮水工程予以维修改善,修建一座容量2000立方米的蓄水池,扩大可灌溉耕地面积100亩;三是组建技术指导组,聘请农技人员开展经济林栽植、裁剪、种羊养殖、疾病防控等常用知识培训,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提高村民生产技能和品牌意识;四是进一步完善堡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对村两委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和村民休闲广场进行修缮改造,为村民提供宜居休闲的村委环境;五是加强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对全村特困户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工作,落实帮扶机制。
同时,大宁县财政局还邀请农技专家,为农户提供栽种技术、疾病防控、地膜覆盖实地指导,参与培训的农户达200人次,彻底打消了村民的顾虑,村民发展产业的劲头空前高涨。

落到行动上 实现帮扶成效
为趁热打铁,稳定民心,大宁县财政局组织政策宣讲团深入堡村开展政策宣讲活动,宣讲胡锦涛总书记“7·1”讲话精神、县第11次党代会、第15次人代会、县“三大基地”建设动员会精神和强农惠农补贴资金政策、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使村民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吃透县里产业发展政策,为村民吃了一颗定心丸,也为今后更好地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
如今,在县财政局的倾力帮扶支持下,堡村种羊、苹果、桃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每年可为农民增收2—3万元,到了苹果、桃的盛产期,利润更为可观。不仅如此,大宁县财政局的对口帮扶,为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机遇,堡村将彻底改变以前小而散、多而乱,不成规模的发展状况,进一步依托基地的示范效应,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梯级推进,辐射全乡,实现经济林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为群众致富开辟新的道路。(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