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老在生日蛋糕上切下第一刀
临汾新闻网讯 生日蛋糕、生日蜡烛、生日歌、许愿、祝福……这是一家人快快乐乐过生日的场景。但这里过生日的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现在却生活在同一个大家庭。他们就是在市荣军康复医院治疗的复退军人。
“祝你生日快乐……”8月1日,市荣军康复医院的餐厅内其乐融融,医护人员一起唱响生日歌,为这里进行康复治疗的30余位复退军人送上节日的祝福。
为康复军人在“八一”建军节这天集体过“生日”,是市荣军康复院的一个传统,从建院持续至今,今年已经是第60个生日会。
生日歌唱罢,大家一起许愿,吹灭蜡烛,年届80岁的复退军人史老在生日蛋糕上切下了第一刀。荣军病区主任陈岩告诉记者,这已经是史老在这里过的第47个“生日”了,史老在荣军医院里度过的时光,比他的工龄都长。
“护士们给我剪指甲、理发、洗脚、洗衣服……就和我亲闺女一样。”史老告诉记者,他哪儿也不去,这里就是他的家。精神科男一病区护士长祁莉云说,目前史老的病情稳定,平时和大家交流都没问题,他现在就是手有些哆嗦,有时吃饭夹不上菜,护士去帮忙,他还生气不让别人帮他。
陈岩说,像史老这样的病人基本上已经把这里当成家了。如果换个环境,他都不容易适应,对他的病情也不好。还有一些病人,治疗康复后就被家人接了回去,可是环境一变,再加上一些事情受了刺激,就容易犯病。
“有一次,医院接到紧急求助电话,一个康复出院的病人突然犯病了,乱打人,大伙儿想制服他,可是由于他身手不错,一般人还真拿他没办法。”陈岩带着护士赶到现场时,派出所的同志已经控制了局面,但是病人的情绪还是特别激动。“某某,我们来看你了,是谁欺负你了?”陈岩对着病人说道。当病人看到陈岩和护理人员时,就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见到了家人,情绪一下就稳定了。“其实,康复出院的病人一般不受特别刺激,是不会犯病的。”陈岩说。在医院里,正是因为医护人员和病人相处得和朋友、亲人一样,病人见到了他们心里才有了安全感。
当天13时许,其他患者都在休息,患者张某和马某在病区里的树下边喝水边聊天。张某告诉记者,今天中午的蛋糕特别好吃,除了吃蛋糕,医院还特意给他们加大餐。每当这个时候,都能让他想起部队时候的生活。他20世纪90年代曾在北京某部队服役,每年“八一”,部队都会加餐,大家一起吃饭聊天……回想起在部队的生活,张某显得有些激动。“你看,咱们今天的蛋糕好吃吗?还有记者同志给你照相了……”该病区的值班护士赶紧岔开话题,生怕他一激动犯病了。
荣军病区护士长郝金金说:“其实,我们每天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真的成了一家人了,有时候都忘记了他们是自己的病人。将心比心,你像家人一样对病人好,病人也会接纳你,把你当亲人。”一位60多岁的病人,有一次和刚参加工作的值班护士发脾气,不吃药,谁劝骂谁。可是当郝金金去劝他的时候,他却很配合,不仅把药吃了,而且还和她说了不少心里话。原来,这个病人的头发都是郝金金每月定期给理的。病人说,他的女儿以前也是这么给自己理发的,郝金金就和自己的女儿一样。
市荣军康复医院院长林烨说:“一场温暖的生日会,就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今天的生日会已是医院为康复治疗复退军人过的第60个生日。以前他们一身戎装保家卫国,现在他们病了,在治疗期间,需要大家对他们付出更多的关爱和接纳,让他们享受到平等有尊严的生活。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尽力为他们提供周到的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林烨介绍说,市荣军康复医院成立于1959年,原名为晋南专区复员军人疗养院,是我市的二级甲等公立医院。建院60年来,他们为服务军队、服务国防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主要承担着收治全市农村复退军人精神病患者、“三无”特困精神障碍患者救助医疗、对辖区内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精神病患者执行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和强制医疗等职能,已成为全市精神卫生事业的中坚力量。
记者 郝海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