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鹏:用心守护“农信梦”的三代人

2019-11-14 09:34:1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时光追溯到1952年,那会儿我家住的还是土窑洞,在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里,我爷爷一早在家吃过饭后,肩上搭上褡裢就匆匆踏上了上班路,从我家到镇上的信用社有二十多里路,我爷爷算是走得快的,步行差不多两个小时就能到单位。

  那会儿,新中国刚刚成立没多久,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原始落后,全国的首要问题还是解决温饱问题。虽然工作环境艰苦,办公设施简陋,也没有交通工具,但是,爷爷却以自己是信用社的员工感到无比自豪。作为土生土长的山村农民,他上班时候肩上的褡裢里,把饭装在后边,把本子和笔别在胸前,乡间田野里,凡是看见他那支笔的都无不心生尊敬,爷爷更是从人们看他的眼神儿中收获到更多的事业心,他的干劲儿更足了,不论刮风下雨,不论严寒酷暑,他用双脚丈量着山乡的每一寸土地,他用三十几个春秋的日日夜夜守护着山村里的农信梦,从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变成老头子。退休以后,又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走马上任了。

  我父亲上班的时候骑上了自行车,上班的路程从两个小时缩短到半个小时,而且单位管饭,不用像爷爷那样自己带饭了,家里也从土窑洞里搬出来,搬进了七孔砖窑。更加值得高兴的是单位也从砖窑里搬了出来,盖起了三层楼房,这在当时没有比这更风光的事了。

  有了爷爷那辈人打下的基础,父亲这一辈正是农信事业开疆扩土的大好时机。在我的记忆中,好像父亲永远都在工作,早晨起来上学的时候父亲已经上班去了,晚上他下班回来的时候,我已经在甜甜的睡梦中,往往隔好长时间才能见他一面。就算是星期天也是一样,早上起来不见,晚上睡觉的时候还不见,有时候见上一面也是晚上放学回来见他把头埋到一堆资料里。光是我陪着他工作就不知道有多少次,在他的自行车前梁上,咯的我屁股疼得叫了多少次,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深刻的一笔。有一次父亲接我放学,家里没人他又忙,没办法只能带上我去上班。那时年幼,不懂他的工作,只知道跟着他这一家那一家地跑。有一家阿姨说:“哎呀,掌柜的去地里干活了,我不懂这些。”我以为只好等到下次再来,没想到父亲却说:“那我们去地里找他吧!”到了地里找到了满头大汗的男人,他们谈好以后,父亲对我说:“在学校跟同学玩跳山羊吗?”我开心地说:“玩啊。”“那行,就像那样把腰弯下来。”没想到父亲坐到地垄上,把他的斜挎布包铺在我背上,在包上面打起了算盘。就这样,他们围着我,最终很严肃地在我背上签了字。虽然我不知道他们谈了什么业务,但我却记得那个场景,炎炎夏日,黄土地、手扶锄头的农民、汗珠滴答的父亲,还有弯腰弯到叫苦不迭的我。这就是上辈信合人的工作环境,我的背曾经做过父亲的工作台。再后来父亲骑上了摩托车,是全村的第一辆摩托车,每天摩托车还没进村,只要一听到摩托车的声音就知道是父亲回来了。风里雨里冬雪里,又是三十几个春秋,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到秃顶的小老头,我眼睁睁看着父亲老去了。他退休的时候我开车去他单位拉他的铺盖卷儿和一些生活用品,回家的路上我问他退休了有啥感触吗?他说:“感觉……”只说了两个字,他就不说话了,转过头看着夜空,晚风轻轻地吹着,我们静静地走着。

  又一个小伙子走马上任了,那就是我。我上班的时候开上了车,在城里买了楼房,单位又是新装修的三层楼房,厨房、餐厅、健身房一应俱全。工作环境越来越好,农信人更是与时俱进,添了新设备,开拓了新业务,POS机、ATM机,还有晋享E付、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等。这些新时代的产品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成了拉近农信人与客户距离的科技桥梁,更加高效、更加便捷、更加深入人心让老百姓随时随地就能享受到金融服务。

  从爷爷到父亲,再从父亲到我,时代变了,但是不变的是农信人走乡入户的“背包”精神,这是历史传承,更是时代发展!是农信人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永恒情怀!新时代的我也必将农信精神发扬光大,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