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齐心战敌寇
——“抗战岁月”篇之安泽县
临汾新闻网讯 夏季的安泽,处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草木馥郁。如若草木有知,可曾记得70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战斗?在位于府城镇凤池村西南1公里处,几个醒目的大字——安泽革命烈士纪念塔,不禁让人肃然起敬。静静地站在烈士陵园内,仿佛被拉回到70年前硝烟弥漫的年代,山上的松涛阵阵,好似战场上的炮声轰隆,子弹呼啸。
作为临汾的东大门,安泽县是太岳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曾有“晋冀鲁豫小边区”之称。朱德、左权东进太行,在这里指挥了临屯路对日阻击战;刘少奇、邓小平在这里主持召开了北方局土改工作、军事工作重要会议;陈赓、薄一波在这里建立了太岳根据地。太岳区是中共中央联络山东、华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交通要道,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太行区的西南屏障,又是问鼎中原保卫西北的前哨阵地。1938年,日寇进犯安泽,境内军民携手,与日军开始了长达7年的持久战,直至抗战胜利。
日军暴行 令人发指
1938年,骄横的日军在占领屯留县城后,妄图直取临汾,所到之处烧杀淫掠、鸡犬不宁,仅史志记载的就有十大惨案。该县史志办公室主任郭胜告诉记者:据史料记载,该县八年抗战期间被日军杀害的民众有3837人,致残270人,失踪753人,恐吓致死161人,负伤37人。被烧房屋29375间,被抢粮食5142875石,牲口损失51748头。
1938年3月6日,日军山元旅团进犯上党,在草峪村杀害4人、坡底村杀害3人、桃曲村杀害13人、高壁村杀害12人、劳井杀害9人。次日抵达良马,用刺刀逼迫教堂42名妇孺老人走出后门,以机枪扫射的方式全部残杀。
1943年1月6日,日军向北平行进,经金堆村南节条坟时,从枯坟穴内搜出21名妇孺老人。用秸秆点燃熊熊大火,用刺刀挑人甩进火堆,其中有一名叫星星的7岁孩童,从火里两次蹦出后,被日军挑在刺刀尖上活活烧死。
“这是当年日军制造的‘尖阳惨案’中遇难的群众名单。”记者详细看了一遍郭胜拿出的名单,其中年龄最大的67岁、年龄最小的仅1岁。
1943年11月19日,黄梁山据点日军倾巢而出,凌晨包围了尖阳村(今属古县)。敌人挨门搜捕,将全村84人全部押进任家楼房院,索要前一天失踪的一名日军,敌人先问村长王来保,王不说,被日军队长举刀砍死。随后日军兽性大发,将所有人用绳子捆住,推入楼房内放火,村民李先泽刚冲出门,便被日军砍了一刀又扔到火里,6岁的郑小女刚爬出门坎,也被踢到火里。不久火势蔓延数丈,使得日军躲到大门外,村民徐文才爬出来藏身茅厕,同时活下来的还有4岁的女孩田改莲,是被母亲从窗户推出来的。剩下的82人全部遇难,全村27户,其中21户遭灭门绝户。
军民齐心 驱逐日寇
“1938年,村里来了很多穿灰布军装、布条凉鞋和草鞋的当兵的,由于我们家里相对富裕,院子宽敞房屋多,所以司令部就设在我家院里,朱总司令就住在小东楼里。”这是今年已90岁的李志明老人的回忆,当时她仅13岁。
6月3日,记者来到了位于杜村乡辛庄的小东楼,该楼所处的院子居高临下,位于三岔路口,背后是山,山名叫庙疙梁,房前是一处石崖。郭胜告诉记者:“当时石崖下面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西北可达府城,东往良马、英寨,东南、西南可到杜村乡、马壁乡。”
1938年2月22日,日军第108师团104旅团3000余人在侵占屯留县城后,沿临屯公路西进直犯临汾。朱德总司令指挥八路军、决死队和安泽县抗日自卫队在临屯公路沿线的三不管岭、府城、草峪岭、七里坡、尧店等地阻击日军,经过4天3夜激战,毙伤日军330余人。
1942年3月,太岳区党委、行署、太岳军区司令部进驻杜村乡。3月19日,八路军129师政委邓小平率772团抵达太岳区党委、行署驻地。4月15日,邓小平指挥129师十个团发动青浮战役,激战两天歼敌1100余人,战役中,安泽支前兵工达1560人,牲口100多头。
1944年2月22日,在冀氏县军民的围困和袭击下,府城镇、草峪岭日军据点的交通供给时常遭受破坏,日军吃喝极度困难,迫不得已只好将房屋烧毁,拆掉封锁铁丝网,于28日向洪洞方向逃窜。冀氏县抗日游击大队和民兵随即占领了府城镇和草峪岭,冀氏县的府城镇宣告解放。至此,岳南的日伪据点全部被拔除。岳北的安泽境内只剩下岳阳、旧县、黄梁3个日军据点。
1945年4月5日,安泽县游击大队2连和3连在副大队长刘丰收的指挥下,对旧县镇的日军碉堡攻击,使敌恐慌万分,呼救声援。4月8日、5月5日、5月12日日驻守在临汾、霍县、洪洞的敌人,将旧县镇、黄梁、岳阳镇镇守敌接走,与此同时,这3个地方得以解放。至此,安泽县全境宣告解放。
革命英雄 前仆后继
王光,一个“刘胡兰”式的英雄。她出身于贫苦家庭,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党组织派她到冀氏县(今安泽县)担任四区副区长。这里是新辟的根据地,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复杂。她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发动群众开展生产,组织妇女纺线、织布、做军鞋,支援八路军在前线作战。1941年,日军对岳南根据地进行残酷的“钳形合围”、“铁滚扫荡”,扬言要变根据地为“无人区”。王光担任四区反“扫荡”总指挥。10月的一天,她率上寨民兵掩护群众转移,途中被敌人抓获,面对日寇割耳、挖眼的酷刑,她坚贞不屈,慷慨就义,最后被灭绝人性的日军开膛破肚挖去心脏,壮烈牺牲,那年她年仅23岁。
“战斗英雄”王福生,1942年参加陈赓所率领的太岳总队,在打长子县时与日军拼刺刀,一人刺死11名日军,他曾向女儿王新梅讲过,那次战役双方都杀红了眼,伤亡很大,当时的沁水河水都被染红了。在长治东关一战时,王福生随两个营突击进去被敌人围住,等大部队发起总攻取得胜利后,两个营只剩下三四十个人。郭胜告诉记者:“当时那段记忆是老人最不想提起的,之前老人健在时,不管是记者还是我们来向老人了解当时的战争,都被老人拒绝了。”等战争结束后,王福生身已满身伤疤,属三等残废军人,1984年10月16日因病去世。
郭胜告诉记者,安泽英雄辈出,数不胜数,王得胜、张中林、徐洪文等很多英雄的动人事迹,仍在当地群众中广为流传。
在庄严肃穆的安泽县烈士陵园里,墓碑上铭刻着一个个烈士的名字。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安泽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八年抗战中,全县2210人参军参战。在安泽的烈士纪念碑上,铭记着四千多名安泽籍和在这块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的英名。
记者 杨琦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