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游击大胜利
——“抗战岁月”篇之浮山县
临汾新闻网讯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浮山县的时候,经过一宿的风吹洗礼,天气显得格外明朗。当地的百姓告诉记者,浮山县地势很高、地形复杂,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地理环境,在抗日那个特殊的年代,这里曾经是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是八路军英勇抗战的地方。
在抗日那个特殊的年代,论武器、装备,八路军都处于劣势,很难与日军展开正面交锋,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八路军掌握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战略方针,就是和敌人打游击战。这种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的形式很快被运用到实战中。
浮山县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加上良好的群众基础,绝大部分战斗都是以游击战为主的。双龙桥位于县城西南梁村沟,是驻浮山城日军与驻响水河日军联络必经之要地。侵浮日军随着据点的增设,深感兵力不足,因此虚张声势,频繁调防。1943年2月,在西佐岭一带,县游击大队于前一天设伏于西佐岭公路两侧。次日,日军1个中队50余人从临汾沿公路徐徐向浮山城开进。当日军钻入伏击圈时,随着一声令下,全体指战员奋勇冲锋,与日军白刃格斗,激战10余分钟,毙伤日军10余人,缴获三八式步枪2支,游击大队王春生中弹牺牲。天坛山据点常驻伪军1个小分队20余人,修筑有1个三层大碉堡和3个地堡,四周设置铁丝网和壕沟。1943年12月18日,县游击大队决定拔掉这个伪军据点。
战前,游击大队通过天坛山村内线“伪村长”串通好据点内的1名伪军做内应,规定了行动时间和暗号。晚上,游击大队二连从徐家安子出发,到晚11时已隐蔽于天坛山东北200米处。二连指导员姚思程率一、二、三班班长接近据点观察信号。不久,内应发出信号,一班迅速搭好跳板,快速通过外壕直奔碉堡,占领制高点;三班则冲入碉堡,俘虏了梦中的伪军;二班分3个小组在内应的引导下搜俘地堡内的伪军。战斗仅用5分钟,俘日伪军小队长以下15人,缴获步枪15支,游击队无一人伤亡。
在浮山,有记录的游击战斗大大小小就有十余场,这里是游击战役的实战场地,这些战斗有力地辅助了正规战斗,为以后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浮山县烈士陵园坐落在县民政局的大院内,民政局局长告诉记者,自己听老人讲述过当时的事情——日本人很残忍,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房子院子就是烧,不给人留活路。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在浮山县共杀害军民5000余人,制造重大惨案10余起,奸淫妇女2000余人,烧毁房屋9000余间,抢掠大牲畜6000余头、猪羊万余只。浮山县不算是日军的常驻地,他们就制造了这么多惨案,可见他们当时的手段有多么的惨绝人寰。
烈士陵园始建于1977年8月,占地约7337平方米,在陵园内有纪念碑两座、纪念亭五座、纪念馆三间,铭刻着历史战争中牺牲的1600名英烈。纪念亭内刻录着当时流传下来的歌谣、顺口溜,纪念着那段抗战的历史,歌颂着八路军英勇抗战的精神。
“浮山有大大小小的烈士陵园14个,由于这边发生的战役都是小战斗并没有能还原当时的战斗遗址,很多地方就建造了烈士陵园或者纪念碑来铭记这些战士们。”民政局局长对记者说。
八路军纪念馆与烈士陵园毗邻,走进馆内,墙上挂满了写满文字的壁纸,“我们没有别的方式去纪念他们,只能用文字和一些照片去告诉我们的后人,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永远缅怀这些烈士们。”
记者 安月琦 实习生 张一群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