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后抗日堡垒中梁村

2015-08-07 09:18:48 来源:临汾新闻网

    在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中,我将所知情的敌后抗日堡垒村——襄汾县陶寺乡中梁村抗日烽火进行了纪实。抗日战争时期,中梁村请来的小学教师张平、赵廷祥、梁仰崇、崔星虎、李江宏都是共产党员,他们以教师身份作隐蔽,向群众宣传抗日、爱国主义教育、传播马列主义和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教师梁仰崇开始在太原友仁中学读书,之后参加了共产党。日寇侵占太原时,他回原籍,任襄陵县一区牺盟会秘书。晋西事变后,梁仰崇来中梁教书。为工作方便,学校从村内迁到村外祖师庙,学生王德贵陪他住校。黑夜地下党的同志来开会,德贵在庙门口给站岗放哨。梁仰崇还给上不起学的贫困青少年办“念夜书”,以提高文化知识,进行抗日救国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为组建抗日政权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日寇侵占临汾后,先进青年吴立虎、王武臣、张宗彪、贾红年、贾焕章先后参加了抗日的八路军、决死队。随着党员数量的增多,1942年成立了中梁村党支部,领导村民抗击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民兵在本村和古城庄两次伏击自伪军战斗中,俘敌8人,缴获步枪8支及手榴弹、子弹百余发,装备了民兵。1943年麦收后,驻赵曲的日伪军,到一沟之隔的宋村抢粮返回,中梁民兵得知后,途中截击,枪声打响,伪军不知虚实、不敢反抗,急忙弃车逃窜,夺回粮食。中梁民兵经常配合游击队作战,打得日伪军黑夜不敢出炮楼、白天不敢来村骚扰。1943年翟邦琦、贾培珠、张宗玑、贾培珍等热血青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抗日。

    日阎合谋反共的安坪会议后,1944年1月阎军从乡宁、吉县下来,在日寇侵占的汾河桥,整师、整团的全副武装到汾东,占领了塔儿山、二峰山八路军抗日根据地,我党政军转战到浮山县北山区。县委将二区区委书记郭平、区委祁英等同志留下建立“西南村根据地”,开展敌后隐蔽斗争。当时日寇为了让同蒲铁路运输畅通,派日本特务小林一郎驻扎邓曲村,成立自卫团,配发枪支,夜间派人巡路。区委借机动员各村的党员、民兵和进步青年加入自卫团,并将党员梁荒年打入小林一郎内部。游击队黑夜从曲亭、大阳夜行百余里回来,住在村里,隐蔽整休,掌握敌情。打了胜仗,连夜返回根据地。1944年1月至日寇投降,我党掌握这支“灰色红心”武装,以日寇护路队的“合法”形式与日阎进行了一年零8个月的顽强斗争,打击敌人,保护人民,直至日本投降,将小林一郎及其伪军,全部收归解放区。

    1944年腊月廿四,阎顽襄陵县政府汾东办事处主任李润民,带领他的爱乡团从周家庄包围了中梁村。他们沿户搜查,把村民抓到东门外雪地里,开会“训话”,恫吓村民,命令士兵将村长张维恒拉出,当场杀死。村长鲜红的热血,融化着地面的白雪。村民义愤填膺,愤怒的烈火在胸内燃烧。村长的儿子张荣祥报仇的烈火记在心里。1947年和本村的党员、干部、民兵吴广信、张宗玑、贾立信等人参加解放军——襄陵独立团,打临汾,战晋中,攻太原,进军大西南,南征北战,建树赫赫战功。独立团几经整编,改编为工程兵十团,雷锋同志就是在此团培养和成长起来的。

    中梁村地处日阎占领区,村民都有一颗抗日救国的心。8年抗日期间,全村有34人参加共产党八路军,加上建国前加入的28人,共62人。没有一人当伪军做汉奸,没有一人当过阎军的兵。中梁村誉为“小延安”“堡垒村”的殊荣,蜚声塔儿山解放区。(王德贵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