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黄土镇上庄村:抗战夜空中的启明星

2015-08-20 14:20:28 来源:临汾新闻网

    阅读提示: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阎锡山以及二战区司令部、山西省政府(国民党)迁至临汾;周恩来、刘少奇和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山西省委、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也都迁至临汾。此时,临汾实际上已经成为北方抗日战争的中心。

    1938年2月28日,临汾失守后,中共山西省委机关开始转移到吉县,随后又转移到乡宁牛王庙一带,坚持领导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5月14日,中共中央北方局相关领导人杨尚昆和林枫等,在孝义县宋家庄召开晋西南地区党的领导干部会议。

    根据中央决定,撤销中共山西省委和晋西省委,成立中共晋西南省委,对外仍然保留山西省委名称。

    中共晋西南(山西)省委的成立,标志着晋西南抗战斗争进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崭新阶段。

    中共晋西南(山西)省委组建

    这个院子就是以前晋西南(山西)省委的驻地,院子现在是我姑姑家的,见证过这一历史事件的老人也都去世了……”8月12日,隰县黄土镇上庄村主任李春虎告诉记者,目前因村里资金等方面有限,对这个院子只能简单地保护,希望有关部门能采取相应措施,加强保护、维修,以便让后人能以此铭记历史。

    记者看到,这个有三孔窑洞的院子,建在离公路约有二十余米的山坡上,目前院子里已经是杂草丛生。不过,透过那木质的窗户格子,可以看到里面的土炕以及各种布局,70多年前,这里曾经人来人往的热闹场面又浮现在了眼前。

    抗日战争初期,山西的省级党组织是山西工委。1937年9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撤销中共山西工委,建立中共山西省委。同年九、十月间,中共中央北方局遵照党中央关于山西分成四个区开展抗日的决策,分别组织华北各省市中共组织负责人到太原开会,决定在山西晋东北、晋西北、晋西南、晋东南四个地区分别建立省委,加速发展地区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开展抗日战争。

    “山西这四个省委中,唯有晋西南省委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所以对外代表山西省委。”中共晋西南(山西)省委驻隰县上庄》的执行主编贾只贵说,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在太原的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杨尚昆等以及中共北方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中共山西省委均转移到临汾。1938年2月28日,临汾失守后,中共山西省委机关开始转移到吉县,随后又转移到乡宁牛王庙一带,坚持领导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5月14日,中共中央北方局相关领导人杨尚昆和林枫等,在孝义县宋家庄召开晋西南地区党的领导干部会议。会议讨论了改造旧政权、扩大抗日武装、建立抗日群众团体、发展党的组织等多项工作,并作出了相应决定。会议还着重研究了加强对晋西南地区党组织的统一领导的问题。会议根据中央决定,撤销中共山西省委和晋西省委,成立中共晋西南省委,对外仍然保留山西省委名称。下辖洪赵、隰蒲、乡吉、中离四个特委和汾孝县县委(1939年初,特委均改为地委)。林枫任书记,王达成任组织部长,张友清任宣传部长,黄骅任军事部长。”中共晋西南(山西)省委的成立,标志着晋西南抗战斗争进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崭新阶段;四个特委和一个中心县委的建立,晋西南就形成了以省委为领导中心,特委为组织支撑,坚强御辱、团结战斗的集体。

    共产党人力挽狂澜

    中共晋西南(山西)省委于1938年5月14日在孝义县成立后,不久移驻到隰县第四区蟠龙庄,1939年12月先后驻隰县二区的上庄、三区的上蒿城、郑家岭、张家川和四区的高家条等村。中共晋西南(山西)省委驻隰县一年多的时间,贯彻执行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三大法宝,使得整个晋西南地区的建党、建政、统战、武装斗争等各项工作呈现出生气勃勃的局面。

    根据中共晋西南(山西)省委1939年11月份的统计,全区共建县委26个、区委83个、党支部833个;全区党员从1937年的几十人发展到1939年的18383人,从党员的整治素质来看,这个时期发展的党员都是拥护党的抗日路线、方针、政策,在参军、参战、支前和各项抗日群众运动中涌现出的积极分子,他们都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赢得了群众的拥护。

    由于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成功,山西的人民抗日力量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是盘踞在山西的阎锡山再也坐不住了。出于其阶级本性,他只允许一定范围的动员民众,当抗日的群众运动声势浩大时,阎锡山镇压群众运动的本来面目暴露了出来。当时,晋西南的抗战形势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局面——“晋西事变”一触即发。

    1939年12月1日,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阎锡山悍然发动了以进攻新军、消灭山西新派的战斗,史称“晋西事变”,或十二月事变。据史料记载,1939年12月1日,阎锡山命令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决死队第二纵队于5日进攻日军,此举将使该部置于日顽(顽:顽固执行反共政策的国民党军队)两面夹击的境地。因此,第二纵队拒绝执行命令。阎锡山便宣布第二纵队为“叛军”,下令“讨伐”。以晋绥军6个军的兵力,向隰县和孝义县一带的新军攻击。12月3日,王靖国的晋绥军第19军和陈长捷的晋绥军第61军将抗日决死队第二纵队第196旅旅部包围。

    第二纵队苦战突围,部分转入晋西北。阎锡山随即袭击八路军后方医院,残杀了隰县等6个县的民主政府和牺盟会干部以及八路军第115师伤病员1000余人。同时,阎锡山命令晋绥军赵承绶部进攻晋西北抗日决死队和第115师第358旅……晋西事变后,阎锡山感到来自蒋介石中央军的威胁增加。中共中央则认为阎锡山仍有合作可能,且蒋介石有推翻阎锡山孤立中共的企图,遂提出调停。“今日之大事是抗日讨逆,日我世仇,盼商之百川先生,派遣代表,共商大计,有利于国家民族……”这是1940年2月23日,毛泽东亲笔给阎锡山写信,分析形势,说明利害,晓以大义。在抗日大旗、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共产党人不计前嫌、据理调停,晋西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山西抗日战线得以维护。

    总之,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企图消灭新军和牺盟会的阴谋遭到了完全破产。此次事变阎锡山失去了对晋东南及晋西南大部分地区的控制,其统治地盘缩小到了晋西南的十余个县,落了个“丧师失地”的下场。

    用鲜血书写伟大的历史篇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中央之所以将山西一分为四,分区抗战,是根据当时抗战形势和地理特点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共晋西南(山西)省委之所以一直进驻隰县,并长期迁驻上庄,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阎锡山以及二战区司令部、山西省政府(国民党)迁至临汾;周恩来、刘少奇和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山西省委、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也都迁至临汾。此时,临汾实际上已经成为北方抗日战争的中心。

    今年正逢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有幸前往隰县上庄革命遗址采访。站在那曾经沾满了血雨腥风的土窑洞门前,亲手触摸那饱经风霜的木头窗户格子,似乎耳边又响起了毛泽东主席在1939年对中共晋西南(山西)省委的致电:晋西南、晋西北为华北之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我们不能放弃……”回忆是历史的再次展现,凡亲历了这段历史的人们,无不怀着沉重的心情,用冰与火、憎与恨、血与泪的文辞诉说那段惊心动魄、刻骨铭心又可歌可泣的历程。时势造英雄,板荡识英雄。在中华大地惨遭践踏蹂躏的年代,平阳大地的英雄儿女在共产党人的带领下,抛头颅、洒热血,拼死杀敌,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伟大的历史篇章,他们才是我中华当之无愧的精英,是我华夏民族昂首挺起的不屈的脊梁!注:新军,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第二战区总动员委员会组织起来的一支抗日武装。包括决死队、工卫旅、暂一师、政卫旅、二一二旅、二一三旅和在牺盟会领导下的各地游击队。

    记者 郝海军 苏亚兵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