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冬,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文化界成立演剧队,由欧阳山尊、崔嵬、塞克、贺绿汀、李丽莲等文化名人组成的“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剧一队”辗转来到山西抗日前线,与丁玲等人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会合。他们为山西抗日部队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八路军办事处主任彭雪枫亲自接待了他们,并介绍了许多八路军抗战的情况。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对游击战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创作灵感爆发,在一个冰冷的煤仓里,一夜之间连词带曲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军旅歌曲——《游击队之歌》。
1938年春,八路军总部在临汾刘村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第一队在会议的晚会上首次为八路军将士演唱了这首歌。朱德紧握着贺绿汀的手,赞扬这首歌“写得好”。
1943年,贺绿汀随身带着《游击队之歌》的原稿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在王家坪八路军总部礼堂举行的文艺晚会上,毛泽东亲切接见了他,并赞扬他说:你的《游击队之歌》写得很好啊,你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
收集资料谈创作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仇敌;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
当这首情绪饱满、铿锵有力的《游击队之歌》一次次被唱响时,浮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与日寇周旋于高山密林,给予其痛击的一幕幕。随着这首歌被广泛传唱以及对其创作过程的深度挖掘,《游击队之歌》诞生在临汾的史实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1937年冬,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文化界成立演剧队,由欧阳山尊、崔嵬、塞克、贺绿汀、李丽莲等文化名人组成的“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剧一队”辗转来到山西抗日前线,与丁玲等人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会合。他们为山西抗日部队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引起强烈反响。年底,他们到达山西重镇临汾。
贺绿汀和队员们到达八路军办事处时,办事处主任彭雪枫亲自接待了他们,并介绍了许多八路军抗战的情况,组织他们听报告,参加政治学习,还给他们送来一批有关开展游击战的文件资料。贺绿汀参加过广州起义,对战场并不完全陌生,但对八路军运用游击战打败日军猖狂进攻的事迹,还是第一次听到,觉得十分新鲜生动。他去八路军总部新成立的炮兵团访问,指战员们告诉他,部队从陕西出发时还没有炮兵,是通过俘获日军的炮和收集阎锡山部队南逃时丢弃的炮成立的。关于《游击队之歌》的创作思路,在《贺绿汀与〈游击队之歌〉》一文中曾有十分生动的描述:贺绿汀脑中犹如电光石火一闪,出现一串串音乐旋律: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一时间,零碎、片断,但却互有联系的音乐旋律充满他的脑际。在防空洞里听到敌机的扫射,嗒嗒嗒”的机关枪声,突然变成小鼓的节奏,又一串串音乐旋律在脑海中浮现出来: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仇敌。”一队队八路军健儿,穿着单衣,蹬着草鞋,踏着寒冬腊月的冰霜,从他的眼前闪过。10年前撤出广州朝海陆丰进军的情景也一一浮现脑际,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枪声、人影化成了旋律、节奏,旋律、节奏又化成了枪声、人影。他已分不清哪是枪声,哪是旋律,感情的潮水融为跳荡的音符。炕上油灯里的油干了,灯草也快烧尽了,他的激情却一泻千里。最终,连词带曲,一气呵成。
演出首唱获成功
当《游击队之歌》刚创作完成时,贺绿汀心里并没有底。1938年春,八路军总部在临汾刘村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第一队在会议的晚会上首次为八路军将士演唱了这首歌。当时没有乐器伴奏,也不是后来的四声部混合大合唱,只有欧阳山尊吹着优美响亮的口哨充当伴奏。贺绿汀有力地挥动双臂打着拍子,全体演剧员和着拍子满怀激情地齐声高唱。关于当时演出的一幕,曾有文章这样描述:随着嘹亮的歌声,贺绿汀仿佛听到一颗颗火热的心在跳动。此时,他似乎感到自己也进入了密密的丛林、高高的山冈,和神枪手们一起,用“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仇敌”。
突然间,会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贺绿汀如同从梦中醒来。他的目光落到前排观众席上,那儿坐着朱德、任弼时、刘伯承、徐向前、贺龙,还有卫立煌,他们都在用力鼓掌。他们的脸上荡起的笑容,使贺绿汀心里踏实多了。朱德紧握着贺绿汀的手,赞扬这首歌“写得好”。将领们都说战士们需要这样的歌,要求演剧队抓紧到部队教唱这首歌。
不久,贺绿汀来到部队随营学校教唱,这首歌传开后,有的部队还派人骑着马奔跑几十里路赶来抄谱子。
从平型关战场打了胜仗来到这里休整的六八五团团长杨得志,即将率部队开往前线,他热切地邀请贺绿汀和演剧队到他的部队去,一个连、一个连地教唱这首歌。在部队出发那天,战士们一边放声高唱这首抗日战歌,一边迈开整齐的步伐踏着皑皑白雪向前行进,贺绿汀和演剧队全体队员则伫立着高歌为他们送行。随后,这首歌不胫而走,迅速传遍全国城乡,甚至在敌占区人们也广为传唱。
创作手稿献给党
从贺绿汀笔下泻出的音符跳荡着英勇、顽强、机智、乐观的情感。贺绿汀意识到作为一个音乐工作者所肩负的神圣责任,他把《游击队之歌》看作是自己最有价值的创作之一,并从内心深深感到,只有深入八路军抗日部队,去体验艰苦的战斗生活和了解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才能创作出深受抗日将士和爱国民众所喜爱的歌曲。
1938年夏,贺绿汀又将其改编为四部混声合唱曲,成为20世纪中国最经典的合唱单曲之一。《游击队之歌》在全国传唱后,贺绿汀把创作时的原稿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1943年,贺绿汀随身带着《游击队之歌》的原稿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王家坪八路军总部礼堂举行的文艺晚会上,毛泽东亲切接见了他,并赞扬他说:你的《游击队之歌》写得很好啊,你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新中国建立后,游击队之歌》一直在军中广泛传唱,并多次列入总政治部向全军推荐的歌曲,成为我军歌咏活动的必唱曲目。
创作原稿贺绿汀一直珍藏在身边。196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之际,当贺绿汀看到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发出的《征集有关革命文物的通告》后,便把这张原稿作为献给党的生日礼物,郑重地捐给了革命历史博物馆。(王隰斌 遆红戎)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