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抗战老兵李善述:割不断的红色情怀

2015-08-27 09:00:38 来源:临汾新闻网

    1936年,跟随红军东征,5月编入红一方面军红二师,参加了曲子镇战役;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重大战役,受伤无数,获得的勋章能装满一个小口袋;1945年,因伤势加重,被安排在甘肃省合水县军政学校工作;1951年,因伤势和气候原因导致多次吐血,回到故乡担任基层干部。1958年至1975年,担任段店乡东段村党支部书记;200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其功臣勋章。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记者走近了抗战老兵李善述,在尧都区段店乡东段村一个极为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屋里屋外都流露着一股艰苦朴素的气息,唯独前几日过寿的对联和寿字是崭新的。

    李善述的儿子李福奎告诉记者,4月30日,老人刚过了99岁寿辰,由于身体原因,无法进行正常交流。在老人的床前,记者清晰地看到当年战争留在他头上的痕迹。据李福奎介绍,这处伤痕是在曲子镇战役时留下的,当时父亲的头盖骨被一颗子弹击碎,这也和老人现在瘫痪在床有很大的关系。


    把红军当做穷人翻身的希望

    李善述出生在尧都区段店乡东段村一个极度贫困的农民家庭,1936年3月的一天,母亲不幸病倒,为了给母亲治病,19岁的李善述偷偷把家中仅有的一头小牛犊牵到附近的大阳镇集市上卖了。

    就在那一天,出现在集市上的李善述从此改变了人生走向。当天,集市上来了许多穿灰色服装、带枪或不带枪的军人;街上到处张贴着花花绿绿的标语,上面写着“打土豪,斗恶霸,除汉奸”“建立抗日群众团体,创建革命政权”等口号;更引人注目的是还有一位身着粗布军装、20来岁年纪的军人正兴致勃勃地演讲:“……我们的军队是咱穷人闹翻身求解放的军队,是共产党领导的仁义之师,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围观的不少群众不住地称赞:“没见过这么好的队伍,这么冷的天儿,这些当兵的宁可露宿街头也不扰群众!”“就在那天,父亲参加了红军,被编入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师三团三连,当时军团的团长与政委正是林彪和聂荣臻。”李福奎回忆着父亲以前跟自己聊过的内容。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李善述所在的部队在东征大小战役中屡屡获胜,其中在曲子镇战役中,因英勇杀敌、作战勇敢,他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并荣获三等功。


    不除日寇不回乡

    回忆起父亲讲的战斗故事,李福奎听得最多的就是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一支日军队伍向平型关方向开进,八路军115师决定在平型关予以阻击。当时的李善述在115师担任骑兵侦察班长,接到首长分配的任务后,李善述带领3名侦察战士迅速赶赴平型关进行侦查。为了不被敌人发觉,115师指战员趁着夜色的掩护,冒着倾盆大雨,提前进入埋伏地点——公路两侧的山头上。第二天上午10时左右,日军约4000多人及100多辆满载军用物资的汽车沿着山下公路大摇大摆进入埋伏圈,只听指挥员一声令下,战士们先用手榴弹炸毁了日军最后一辆军车,使前面长蛇似的汽车队伍欲退无路,欲进不能。紧接着,枪声、手榴弹爆炸声、战士们的喊杀声、日军的鬼哭狼嚎声混成一片。

    “经过近一天的激战,我军共歼敌1000人左右,摧毁敌军军车百余辆,缴获的敌军物资用了两天的时间才全部转运走,父亲每次说到这段时都很自豪。”李福奎告诉记者。

    1940年,部队组建骑兵团,李善述担任骑兵侦察二排排长。1940年秋,我军对日寇发动了震动全国的“百团大战”,李善述部在聂荣臻的指挥下,迅速攻克了战略要地——娘子关,随后转入河北展开对日作战。

    由于之前头部受伤的原因,李善述不能适应军旅生活,1945年被安置在甘肃省合水县军政学校工作。1951年,受伤势和高原气候的影响,李善述不得已转回原籍,这一年,他终于回到了阔别15年的故乡—— —东段村。回乡后,李善述任临汾县乔里第四管理区畜牧股长,后来担任农业初级社社长、高级社政治队长等职务。1958年,东段村人民公社成立后,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要铭记历史自强不息

    “没有共产党,哪有穷人的解放?哪有新中国?哪有现在改革开放带来的新生活?所以你们以后也要这样时时刻刻教育后代,要跟着共产党走。”李福奎的记忆里,这是父亲说的次数最多的一句话。

    回忆起辗转作战的日子,李善述经常给孩子们讲要勤俭节约。有一次,部队行军至唐县山洼里一个名叫“花盆村”的地方,部队就地休息,炊事班同志刚刚把饭做好,突然日军一枚炮弹打下来,一下子把粥锅掀翻在地,粥饭倒了一地,部队正紧急集合准备转移时,饿极了的李善述迅速拿出碗在粥饭上收了一碗,仰起头就喝了下去。1975年,李善述卸任,成为一名地道的农民,然而他依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有一年秋收过后,村集体一辆装着黄豆的马车从家门口经过,掉下来一捧黄豆,李善述的母亲便捡了回来,李善述知道后,硬是说服89岁的老母亲,又把黄豆送回了集体场上。

    “父亲经常教育我们不要过着好日子忘了以前的苦日子。”李福奎告诉记者,自父亲回乡以来,从来没向政府提过要求,对于子孙们的工作,他就说过一句话:“党和政府不欠咱们的,反而是你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回报党恩!”1978年3月,在父亲的感召下,李福奎毅然参军并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回乡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作为父亲的儿子,李福奎也以同样的方式教育着自己的子女。(杨琦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