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1943年10月,侵华日军用最毒辣的“三光政策”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扫荡。冈村宁次为了研究他的“扫荡”战术和宣传所谓的“赫赫战果”,特地从华北各地调集军官和参谋人员180余人,乘坐13辆汽车,来太岳区“观战”。获悉此消息后,当地抗日武装发起了著名的“韩略伏击战”,180多人的“军官观战团”全部被歼灭。其中有旅团长服部直臣少将一名,联队长大佐6名,少佐10余名,陈赓将军得知这一消息对此战评价,比消灭5万日军还有意义。
孙宗武(中)与战友的合影
因为侵略者铁蹄的践踏,因为家仇国恨,15岁的孙宗武,放下一切,毅然从军,无怨无悔。现如今已90岁高龄的他,每当回忆起70余年前那段烽火岁月便心潮难平。近日,在其长子孙亚平住所,记者见到了著名的“韩略伏击战”亲历者孙宗武。
90岁的孙宗武除了耳朵有点背外,面色红润,思维敏捷,说起往事更是有条有理。说到他的老上级孙名烈,他激动地流下了眼泪,说到韩略伏击战,老人更是激动万分。
家遭变故毅然从军
“说起韩略伏击战,就不能不说孙名烈,洪洞人称他‘孙大炮’,而孙名烈是父亲孙宝璋的入党介绍人。”孙宗武流着眼泪回忆道。
当时他还是孩子,就经常看到孙名烈到董村,每次到了村里,母亲就会将珍贵的白面拿出来,做顿好吃的招待孙名烈,还会教孙宗武识字唱歌。到了1939年12月,也就是山西历史上著名的‘晋西事变”后,我家发生重大变故,我的父亲被暗杀,而且死得很惨。
从此复仇的种子也深埋在我的心中。”孙名烈在父亲追悼会上的讲话经常会在耳边响起“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1943年农历8月16日,孙宗武给母亲留下一封信,告诉母亲他要找孙名烈,他要报仇,就这样来到了卦底村,卦底村分北卦底村和南卦底村,南卦底村是洪洞县抗日县政府所在地,北卦底村是县武委会办公地,两个村相隔一条沟。他在北卦底村见到孙名烈后,孙名烈热情接待了他,并安排到武委会情报站工作。那时武委会的职能也就相当于现在武装部的工作,负责组织民兵,收集情报,与县大队配合,与正规部队配合,伺机消灭敌人。
北卦底村、南卦底村是太岳根据地的前沿,也是游击区,当时的县大队没有固定的驻地。县政府与武委会的工作人员白天在村里办公,由民兵负责警戒放哨。到了晚上就到村外山沟的小窑洞住宿。
部队获取日军重要信息
1943年10月,侵华日军借灾荒之机,调集兵力两万余人,由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亲自指挥,用最毒辣的“三光政策”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铁壁合围”铁滚战术”“梳篦战术”的大扫荡。
冈村宁次为了研究他的“扫荡”战术和宣传所谓的“赫赫战果”,特地从华北各地调集军官和参谋人员180余人,乘坐13辆汽车,来太岳区“观战”。在临(临汾)屯(屯留)公路上遭到八路军386旅16团伏击,除3人逃跑外,其余人员全部被歼。这次战斗虽然过去了70多年,胜利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孙宗武高兴地说。
1942年和1943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根据地遭日寇“扫荡”,同时日军的步步逼近,也在威胁着延安,于是,太岳军区派出了由陈赓领导的386旅16团赶赴延安,保护党中央的任务。根据部队行军作战的经验,大部队行动时,往往会派出侦察小分队在前边了解情况。1943年10月21日, 小分队的四五人被卦底村民兵围住,知道遇见的是自己人,小分队就与民兵一起来到了洪洞县武委会。武委会主任孙名烈迅速将此情况向县委、县政府汇报。
县政府迅速邀请16团官兵到卦底村休整。“10月22日,两个村里的村民听说大部队来了,有腾房子的,有烧开水的,有送柴、送菜的,做好饭送给部队吃。”孙宗武回忆,这是他送信回来时看到的景象。他随孙名烈一起到16团团部慰问,那时他还不知道16团的团长是王近山。随后,孙名烈向部队介绍了这一带的敌情。他重点介绍了临屯公路,那里每天都有日寇过往的车辆。而且昨天(10月21日)韩略村村长王明秀向武委会报告,每天向扼守临屯公路的韩略村炮楼送菜、送柴的维持会长、该村的民兵王福林说,守炮楼的鬼子小队长无意间说有大太君要从韩略村经过到东边去。部队领导听到这一消息十分重视,经过分析,决定在韩略公路上伏击敌人。
乔装打扮 侦察敌情
孙名烈回到武委会告诉大家有战斗任务,同志们很高兴,争着要任务。孙主任派杨洪泰、贾明武等同志去武家庄、下柳、南卦底、北卦底等村,动员民兵及农民等100余人支援部队。武委会干部、韩略村人杨家声负责配合部队深入侦察,组织韩略村、柏村民兵参战。孙宗武、太岳区武委会二分会主任吉佩祉与孙主任一起随16团团指挥所行动。“这次伏击战我动员了9个民兵参战。”孙宗武回忆。
由杨家声带领的部队侦察员到了韩略村,与抗日村长王明秀、维持会长(民兵)王福林商量后,由王福林带领部队侦察员化装成该村村民,进入炮楼核实情报,掌握敌情。
23日下午,孙主任与杨家声同志配合16团组织的营、连干部化装成当地村民到韩略村西公路两侧实地观察,当天孙宗武的黑棉袄也借给了观察地形的人员化装,回到驻地,部队立即研究战斗部署。
隐蔽进入伏击阵地
23日晚10时许,部队从卦底村出发,过了蔡子河,来到了韩略村抗日村公所驻地薛家掌,部队在此进行了短暂的战前动员和休整。由韩略村民兵队长王绍经组织的9个民兵分配到各参战连队。
民兵到位后,部队就向临屯公路出发,在距离韩略炮楼约一里地的时候,行进中的部队传出:向后传,安静。几百人的队伍静悄悄分向公路的两侧,在预定的地点埋伏起来。当时的临屯公路处在山坳中,在日军的炮楼监视范围,而要隐蔽几百人的队伍在深秋的10月也是有难度的。
农历九月二十六日(公历10月24日),老百姓刚收完秋,地里有站着的玉米、高粱秆和谷草,还有堆成垛的玉米、高粱秆,伏击的部队就利用这些伪装隐蔽,静悄悄地等着鬼子到来。
“九连掐出口,六连断进口,四连、五连埋伏在公路两侧,团指挥所设在一个能看见战场态势的凹地。”孙宗武不假思索地说出了当时的部队部署。孙宗武告诉记者,韩略伏击战是他在洪洞警卫四团当参谋时经常研究的战例。
快速出击 瓮中捉鳖
“初冬的深夜,天气比较寒冷,过蔡子河我随大部队趟着水过来的,鞋子、袜子都湿了,行军时还没有感觉冷,站在指挥所就冷得不行了。想到大战即将来临,复仇的期望早把寒冷驱除。”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孙主任、吉主任与团领导一起在指挥所隐蔽着。拂晓时分,指挥所要求相互检查隐蔽情况。看着时钟已经过了9时,按照往日情况,从临汾出发的车队早该到了伏击圈,可现在一点动静也没有。有的参谋说,是不是不来了,不来也不能便宜日本鬼子,咱把村里的鬼子炮楼端了。而团领导特别沉得住气,就是不发声。
时针过了10时,远方传来了汽车引擎声。孙名烈主任高兴地说,好了,敌人的汽车来了。只见一个指挥员拿起望远镜看了看远处,向大家打了个手势,让做好准备。汽车声音越来越近,第一辆汽车通过指挥所,眼看着就要通过截击口,这时发出“轰、轰、轰”三颗手榴弹的爆炸声。这是发起进攻的信号,9连紧紧地扎住口袋,六连也堵住了退路。枪声、手榴弹声交织在一起,汽车也着起了大火,随着悦耳的冲锋号,英勇的八路战士从四面八方向被困的日军发起了冲击。
八路军战士越战越勇,参战的民兵喊:鬼子被包围了跑不了。被困的日军就地组织反扑,有的鬼子钻到汽车底下,被大火烧死。有的在车下负隅顽抗,被八路军战士击毙……韩略村民兵杨玉秀同志配合六连一起冲到敌人汽车上,从敌人手中夺下武器和子弹,把敌人的重机枪抬到我方阵地,对准敌军猛烈扫射。参战的八路军战士和民兵也冲了下去,与顽抗的残敌厮杀在一起。用枪打,用刺刀捅。自愿参战的柏村小和尚就用扁担打死了几个鬼子。小和尚杀得起劲时,不幸被敌人的枪弹射中光荣牺牲。
有一些残敌集结在一起,企图从斜堰坡突围,被五连战士阻击,眼看敌人要冲上来了,风口垣团指挥所附近的重机枪猛烈扫射才把敌人压下去。
另一股敌人企图从小官子十字向西突围,八路军战士与民兵冲下去,全部消灭了敌人。部队迅速清扫战场,并迅速隐蔽到韩逻堰教堂一带。鬼子的飞机在部队隐蔽的上空盘旋几圈后,没有发现目标,在韩逻堰山丘上扔下了几颗炸弹,又飞回了临汾。
这次战斗用了约一个多小时,除三个鬼子钻在半崖的一个窑洞脱逃外,其余180多人的“军官观战团”全部被歼灭。其中有旅团长服部直臣少将一名,联队长大佐6名,少佐10余名,其最小级别的军官也是连长级别的中队长。服部直臣是山西抗日战场死亡的屈指可数的将官。缴获重机枪一挺,轻机枪2挺,烧毁汽车13辆。战斗结束,部队送给武委会30支步枪,还赠给孙名烈主任一支日本新式小步枪。
“陈赓将军得知这一消息对此战评价,比消灭5万日军还有意义。参战部队到了延安后,毛泽东主席接见了王近山并说,知道太岳有个王疯子,敢打没有命令的战,勇敢、果断、能抓住战机,打得漂亮!”孙宗武介绍,这些都是后来才知道的。
记者 王隰斌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