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阴历六月初七,是侯马市大南庄村传统的集市日。熙熙攘攘的大街上,蔬菜水果、百货日化、服装家电等各式各样摊点把原本宽阔的街道挤得严严实实。笔者穿过车水马龙的闹市,在街边找到了牛庆栋老人。
像往常一样,已是90岁高龄的牛庆栋每天都会来到巷口,静静地坐在石阶上,默默地看着街上南来北往的车辆和人流。
虽然不少人说老人耳背眼花,但牛庆栋听明来意,布满皱纹的脸上立刻绽开了笑容,拄着拐杖站起来:“走,咱到家说去!”从巷口到村北头的家,大约有500多米的距离,看老人腿脚有些不利落,笔者不由上前搀扶着他的胳膊,走了一截儿,老人却说:“这么走不得劲,我自己走得动。”虽然步履有些艰难,但老人走得很坚定、很沉着。
牛庆栋并不是大南庄村人,1925年4月,他出生在与侯马一河之隔的襄汾县西牛村。因家境窘迫,生活难以为继,13岁时牛庆栋便告别老父亲来到姐姐所嫁的大南庄村,随姐姐一家生活。年幼的他,在村里磨坊磨过面,给财主家打过短工,看够了冷脸白眼,吃尽了人间苦头。
年龄稍大点,牛庆栋走出了大南庄,到离家较远的曲村一带给财主当长工、打短工。1945年6月,正是夏收夏种的季节。看着丰收在望金灿灿的麦田,牛庆栋的心里怎么也兴奋不起来,这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没有他的一垄一分土地,而是往往这个时候也是日本鬼子抢粮拉夫的关口。许多强壮劳力被日本兵用刺刀逼着去运粮、修炮楼、挖工事,稍有不慎就可能丧命皮鞭棍棒、枪托刺刀之下。
1945年6月的一天,一队身着灰军装的队伍来到牛庆栋所在的杨庄村,准备攻打盘踞在曲沃县城的日本鬼子。对八路军并不陌生的牛庆栋放下了手中的活计,找到部队首长,坚决要求参加八路军打鬼子。那是一个说走就走的年代。牛庆栋就这么跟着部队走了,连家人也没言语一声。
1945年6月到7月,日本鬼子已是强弩之末,面临着全面溃败,根本再组织不起一场像样的战役,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则愈战愈勇,日益壮大。
加入八路军的牛庆栋随着部队先后参加了攻打阳城、沁源、潞安、灵石等战斗,由于身强力壮,加之头脑灵活,牛庆栋很快便成为一名重机枪手。
说起当年打日本人的战斗,老人神情非常兴奋,仿佛又回到了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战场,“我们是战斗部队,打完仗就走了,清扫战场都是后续部队的事。小日本鬼子真不经打,很快就投降了!”短暂的和平之后,牛庆栋所在的部队渡过汾河,辗转稷山、万泉一带,1947年4月参加了解放运城的战役,随后又加入到淮海战役中,后来又奔赴西北与马匪作战,参加了解放青海的战役,荣立一等功。
别看牛庆栋已经90岁高龄,听力不好,眼睛也花了,可老人思维清晰、谈吐利落。战争年代,为了避免日本人、国民党迫害家人,牛庆栋一直没有跟家人联系过,直到全国解放后才给家里写信报平安。60年代回到农村后,牛庆栋便落户在大南庄村,结婚生子,过上了普通农民的生活。儿子牛亚民介绍说:“我爸每天都看电视,很关心国家大事,听不清楚,他就看字幕。”虽然多次参加战斗,但牛庆栋很幸运,“我只负过一次伤,炮弹皮擦破了腿,轻伤,一个礼拜就好了,又跟着上战场了。”老人撸起裤管,给我们看了他大腿上留下的一道疤。
由于常年征战、长途行军的原因,老人的两个脚趾关节严重变形,所以走起路来有些吃力。“党和政府非常关心我们这些老兵,逢年过节市里领导也来看望慰问我们,国家每个季度都给发2000多块钱生活费,够我花了。”说起现在的生活,老人很知足,“看我身体不太好,民政局的人让我去大医院看病,说花多少钱国家给报销,我这把年纪了,不想再糟蹋国家的钱,有吃有喝就行啦!”大南庄村“两委”安排老人去村办的幸福院养老,牛庆栋也推辞了,他不愿意给政府添麻烦。(崔选荣 张跟慧)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