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结束后,记者提议给赵连明和她的妻子拍照留念。
原本就打算让他靠在躺椅上,她的妻子站在旁边就好。
但是,行伍出身的赵连明硬是挣扎着坐了起来,军人的气质丝毫不减当年。
赵连明出生在富农家庭,一直身怀爱国之志的他从小就希望能参加到爱国救亡的队伍中去。但是由于家人的阻挠,他一直没能如愿。
经过3次设法从家“逃跑”后,他终于如愿以偿。从抗大四分校毕业后,赵连明被分配到洪洞抗日三中队的干部第一连,当时薄一波是他们的政委。然而,之后的一次战役中,他被鬼子的炮弹炸晕,阴差阳错地“死了”十余年……
记者与赵连明相识纯属偶然,一次跟随同事去洪洞采访,帮一位抗战老兵寻找失散多年的老战友,几经周折在洪洞县广胜寺镇一个叫三条沟村的地方见到了他。
刚见到赵连明时,他正躺在门口的躺椅上休息,身材消瘦,身上还带着输尿管,但精神却很好。交谈中得知,眼前这位93岁的老人竟还是抗战老兵,他的人生颇具传奇色彩。
为参战 三次设法从家“逃跑”
赵连明出生在富农家庭,一直身怀爱国之志的他从小就希望自己能够参加到爱国救亡的队伍中去,但是由于家人的阻挠,一直都没能如愿。
1936年,赵连明14岁就悄悄地加入了红军的队伍,曾经跟着丁玲一起北上进行抗日宣传。他原本以为能够为抗日战争尽绵薄之力,然而好景不长,参军不久就被家人找到了部队,并强行把他带回了家。
第一次被家里人“抓”回去后,赵连明并没有死心,而是寻找机会再次悄悄地离家出走,重新回到抗日的队伍中,而且加入的还是抗日“决死队”。因为跟家里的长工年龄相仿,关系也不错,所以离家出走的时候,他跟长工商量“出逃”计划,没想到长工最终“告了密”。没多久家人再次找到他所在的部队,又强行把他带回家中。
两次“出逃”计划都没有成功,但这丝毫都没有打消赵连明一心从戎的决心。在家停留一段时间后,赵连明再次实施“出逃”计划。这次出逃的并非他一人,家里的长工在他的长期影响下,也萌生了救国之志,跟随他一起加入到抗战行列中。
“第三次出逃计划成功后,我并没有如愿到抗战前线,由于我上过学,而且年龄还比较小,部队就安排我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简称抗大四分校)。抗大四分校毕业后,把我分配到洪洞抗日三中队的干部第一连,当时薄一波是我们的政委。”从此,赵连明跟洪洞结下了不解之缘。
人没死 名字却刻在石碑上
第三次离家出走可以说是赵连明一生的转折,一走就是十多年。
赵连明回忆说:在洪洞的一次战役中,我军遇到了鬼子飞机的轰炸,我被炸晕了,而且整个人都被鬼子炸弹炸起的泥土给掩埋。跟我一起参加那次战役的有我一个同乡,叫赵自平(音),看见我被炸弹炸晕,还以为我已经命丧当场。鬼子的轰炸过后,我军伤亡惨重,他是幸存者之一。回去之后,赵自平向部队汇报并且给我家里人捎信说我已经牺牲了。后来,为了纪念那次战役中牺牲的战友,洪洞县政府建造了一座英雄纪念碑,上面刻着所有记录在册的牺牲战友的名字,其中包括我的。”赵连明的名字在纪念碑上一刻就是十来年,原来那次战役之后,赵连明就跟所在的部队失联了。“等我醒来从泥土里爬出后,周围除了战争之后的狼藉,一个人影也没有,我们的大部队转移了。”提起这些,赵连明脸上掠过一丝失落,转而又说,“既然不知道原来的部队去了哪里,那干脆就跟着其他的部队,只要是抗日的队伍,哪支都一样。”再后来赵连明参加过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被敌人抓过,艰难的时候吃过草根树皮,还受过枪伤,他的身上至今还留有战争年代所留下的枪疤。几经辗转,赵连明后来又去过许多地方,其间,他都没有再跟家人联系过。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跟随部队回到洪洞,去纪念碑缅怀原来的战友,才发现我的名字竟然也在上面。当时还以为是跟我同名的人,后来打听之后才知道上面的人就是我,这才知道原来我已经‘死了’十来年了。”提起这段“乌龙”事件,赵连明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大概是时间太久,已经看得淡然了。(王隰斌 杨杰)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