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克难坡:国共合作抗战的见证之地

2015-08-31 10:00:22 来源:临汾新闻网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风云突变。9日,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毛泽东等人致电蒋介石,要求摈弃前嫌,共同抵御外辱。8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将全国划分为五个战区,阎锡山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8月22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由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八路军正式划归第二战区战斗序列。

    1937年11月8日,太原被侵华日军攻陷,太原失守后,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退至临汾,之后又退到隰县、吉县小河畔、吉县克难坡、陕西宜川秋林等地,最后在克难坡驻扎长达5年半。克难坡成为山西抗战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吉县克难坡,是抗日统一战线的特殊基地,国共合作抗战的见证之地,也是抗日战争时期所有战区中唯一保留完整的遗址,是山西现代史乃至中国现代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风云突变战事紧

    克难坡原名南村坡,是吉县黄河岸畔一个安安静静的小村庄,在地图上难得找到,世人更是鲜闻其名,何以能与战区司令部、省政府扯上关系?当年阎锡山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小山村落脚呢?黄河滔滔,似闻当年鼓角争鸣;秋风萧瑟,遥想勇士壮怀激烈。

    因为一场战争,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一时风靡,并百世留名,为国人留下了一段传奇的历史。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风云突变,日军突然以军事演习为名,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起进攻,29军奋起反抗,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日军妄图“一个月拿下山西全省,三个月灭亡全中国”。7月8日,中共中央发表通电:“平津告急!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告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9日,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毛泽东等人致电蒋介石,要求摈弃前嫌,共同抵御外辱。8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将全国划分为五个战区,阎锡山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二战区由山西省(晋),绥远省(绥),陕西省洛川县、韩城县组成。8月22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由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115师、120师、129师,共计定员45000人,朱德任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八路军正式划归第二战区战斗序列。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分别为正副总指挥,开赴抗日前线;9月11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海陆空战斗序列(把各路军改编为集团军),并下达命令,将八路军改成国民革命军第18路集团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山西省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实施较早的省,并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影响深远,对抗日战争作出了突出贡献。而在山西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阎锡山自然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根据当时山西的情况,一方面,日军强攻压境;晋绥军在日本侵略军面前节节败退;另一方面,蒋介石早就想派兵入晋,取代阎锡山的统治,而共产党、八路军提出的则是联合抗日,面对这样的形势,阎锡山清楚,只有与共产党建立统战关系,才是保住自己在山西地位唯一可行的选择。

    1937年11月8日,太原被侵华日军攻陷,太原失守后,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退至临汾,之后又退到隰县、吉县小河畔、陕西宜川秋林、吉县克难坡等地,最后在克难坡驻扎长达5年半。克难坡成为山西抗战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河畔山村有机关

    克难坡地处晋陕峡谷东岸,黄河要津,距吉县县城39公里,距壶口瀑布10公里,城池东西长约一公里,南北宽约0.5公里,西临黄河,北通古贤沟,南至麻库堂,东连南村原,是一个三面临沟河,一面通高原的葫芦状独立山梁,地形隐蔽,地势险要,守可固若金汤,攻可来去自如,退可顺利过河,是阎锡山派晋军兵工师用一年半的时间建筑的一座可容纳两万人的山巅小城,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战区首脑机关驻地,也成了山西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克难坡原名南村坡,是一个只有6户人家的小村庄,阎锡山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其地理位置独具优势,但长官部和山西省政府筑城时,却相不中这里的地名,认为“南村”谐音“难存”,很不吉利,于是取名为“克难坡”,这样,既避开了“难存”二字的谐音,又可表示他克服困难抗日的决心,一举两得。从此,在中国的版图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地名,也留下了一段传奇的历史。

    克难坡有五道梁、六道沟,构筑成内外两道防卫圈。周围设六道关卡,分别设置了问事处,除这六道关卡可进入城堡外,整个城堡周围深渊峭壁,并在各个山关制高点设有碉堡控制,根本无法进入。在轰轰烈烈的抗战时期,克难坡这个弹丸之地,很快成为一个闻名遐迩、令人瞩目的地方。

    “高山大河化日熏风,俯仰天地何始何终,谍国不豫人物皆空,克难洪炉人才是宗,万能干部陶冶其中,人格气节革命先锋,精神整体合作分工,组织领导决议是从,自动彻底职务惟忠,抗战胜利复兴成功!”走进克难坡,最先看到的是洪炉台,这里是每天早会、操练的地方,洪炉之歌声犹在耳,阎锡山要求,每天都要唱这首歌,以鼓舞精神,提振士气。

    克难坡是由99孔石窑洞和2000余孔土窑洞组成的建筑群,构思精巧、做工细致、规划庞大,却无一梁一木和一砖一瓦,体现了晋西南黄土高原山乡风采和建筑特色,中西合璧,新颖别致,可谓我国建筑史上一大瑰宝。且每个石头窑洞上均有阎锡山亲笔题写的匾额,也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走进克难坡,一排排的窑洞吸引了人们的视线,一个个窑洞的名字更是让人感觉别致新鲜:实干堂、洪炉台、克难室、进步室、批评室、检讨室、真理室、竞赛室等,非常直白。

    说到克难坡,不得不提到望河亭。望河亭建在黄河岸边的石崖畔上,石砌而成,站在望河亭前,数百米外的石崖下,黄河水波涛翻滚,壶口瀑布烟冲云宵,望河亭两边的对联尤为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裘带偶登临看黄河澎湃直下龙门走石扬波淘不尽千古英雄人物,风云莽遼阔正胡马纵横欲窥壶口抽刀断水誓收复万里破碎河山。”这副对联很有气势与血性,表达了阎锡山抗日的决心。

    克难坡是一处完整的抗战军事留存,说了地面以上的建筑,不能不提到地面下的建筑。

    当时,阎锡山之所以选择克难坡作为军政指挥部门所在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易守难攻,可上山,可过河,还可入地——修建地上建筑时,阎锡山命人在地下挖了四通八达的地道,大部分沟梁都有地道相通,以便于地下通行及防空部署,如有危险,军民可就近钻入地道,直通黄河岸边,乘船直达对面的陕西。

    阎锡山的卧室就有地道口直通黄河边。据说地道里可容纳两万余人,最低处需低头通过,最宽处可容驮骡通行,既省去了翻沟越梁之劳,又缩短了往来路程,并能保证防空与安全保卫。

    国共合作抗强敌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国共两党共有两次合作,第一次合作,共产党人帮助和改造了国民党,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第二次合作,结成了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938年8月,朱德总司令在古贤会晤阎锡山时,共同商定,为了方便联络,在吉县克难坡建八路军驻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办事处,并指派了非常得力的办事处主任。办事处在克难坡驻扎不久,迁往吉县城内葛家沟。

    当时,阎锡山虽然也决心抗日,但是他的内心却总是随着时局与战局的变化而在日、蒋、共三者之间摇摆不定,他自称为“在三个鸡蛋上跳舞”,以保存自己的实力。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精辟地分析了华北战场敌、我、友三方力量和形势,结合阎锡山的特点,制定了办事处对阎的三条统战工作方针,即拖住他,不要叫他投降日本人;支持他,不要叫蒋介石把他吞并掉;警惕他,防止他的反共阴谋。八路军在后来与阎锡相处的岁月里,紧紧掌握这三条原则,揭露、帮助与推动,使阎锡山终未陷入投降日军的泥沼,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了一定的工作。

    八路军办事处利用日、蒋、阎之间的矛盾,保存自己、壮大自己、发展自己,直到抗战结束,圆满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任务。

    在八年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曾多次来克难坡与阎锡山洽谈,频繁与其通信联系;周恩来三次会晤阎锡山,使国共两党在山西的抗日统一战线大大推进;发展壮大了晋绥、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三大抗日根据地,山西成为华北抗战的战略支点,有力地支持了华北乃至全国的持久战。驻扎于此的八路军办事处曾把无数革命志士和抗战情报源源不断地送往延安,从而在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形成了共赴同难、英勇抗日局面。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结束,第二战区也随之完成使命。直到1945年10月11日,阎锡山和山西省政府才全部撤回太原。

    阎锡山走了,克难坡留下了,留住了一段峥嵘的岁月,留住了一段可以触摸的历史,留给后人很多的思考——不强大就可能受辱,不合作就难以成功,只有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发图强,才能实现中国梦,实现复兴梦!(韩晓芳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