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1937年7月7日,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
那一年,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其中,对于参加过抗战的老兵来讲,那段战火纷飞的记忆注定无法释怀……
7月2日,在曲沃县史村镇西常村一个简陋而整洁的农家院里,记者见到了93岁的抗战老兵常崇寿。仔细打量面前这位老人,他个头不很高,虽然腰板有些佝偻,却精神抖擞,非常健谈。聊天时,记者需要扯着嗓子,老人才能接茬聊下去。
讲述起那段历史时,老人脸上满是自豪的神情,“鬼子一来,父母整天逃难,又没法继续上学,我就有了去当兵的念头!”
隐瞒家人 弃学从军
1937年,常崇寿瞒着父母,报名参了军。
1938年2月,日军侵占临汾,决死三纵队参加保卫战后撤到曲沃、翼城、绛县一带,这时他们派人联络当时报名的青年赶快加入部队。
“快点!快点!决死队的人在村外等着,让我们赶快去报到!”出门时,常崇寿顺手拿了个草篓子,往身上一背,哄骗父母说是去割草。于是,他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前往目的地——曲沃县城西边凤城村北门外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三纵队总部。
新兵到达后,部队随即进行整编,常崇寿被编入八总队三大队七中队,那一年,他16岁,是这批参军人员中最小的一个。集训中,由于鬼子、伪军在这一带活动频繁,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纵队领导决定分散转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地区建立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常崇寿所在的八总队转移到绛县磨里峪,以南樊镇为基地,在曲沃、翼城、绛县一带农村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从此,常崇寿开始了抗击日寇的战斗生涯,也正是因为这段岁月,让他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那一年开始,他跟随决死八总队转战晋南、晋东南各县,行程数千里,参加过大小战斗几十次,击毙鬼子兵数十名,亲手俘虏过一名日军……
首次迎战 奋勇杀敌
一杆六五式大盖步枪、一百发子弹、4颗手榴弹……这是常崇寿的战斗装备,“当时是国共合作时期,决死纵队是二战区的下属部队,武器弹药、粮草军饷都由二战区供应,军需物资相对比较充足。”全副武装后,八总队在绛县、翼城、曲沃以及襄汾、浮山一带活动,一方面宣传抗日,发动群众,一方面伺机消灭日寇,只要发现有小股日军活动,便随时打伏击、包围聚歼。
1938年5月,近百名日军从临汾方向经过襄汾,一路向南走来。上级命令七中队队员迅速向襄汾移动,寻找伏击点。接到命令后,部队经过一夜急行军,于天明前来到狄村村南的一条大道旁,七中队长刘树茂命令部队分散隐蔽,埋伏在路两旁的麦地里。
“当时,我伏在麦垄下瞪大眼睛,从麦苗的缝隙中观察着外面的情况,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的距离和鬼子兵打仗。”大约八九点时,一队日军从北边向南而来,待日军全部进入伏击圈后,刘树茂一声令下,部队开始向敌人射击。战斗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共打死七八个鬼子兵。
这一次狄村伏击战,七中队无一人伤亡,缴获了许多物资。
三天三夜 血战“秦岗”
时隔70多年,常崇寿记不清楚自己参加了多少战斗,但在绵岭、秦岗打“鬼子”印象最深,“日军在绵岭一带活动期间,我们的任务就是到神泉、西许、太许、张庄一带去破路,剪电线,要阻断敌人的运输和通讯。”面对七中队在公路沿线挖壕、破路、剪电线的行动,日军屡屡派出部队四处寻找、反扑,妄图消灭。“战士们利用对地形熟悉的优势,总能及时转移,加上老百姓憎恨鬼子兵,随时给部队通风报信,所以鬼子兵经常扑空。”
1938年6月,为了掩护后方军民的撤退和战备物资的安全转移,决死三纵队领导奉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的命令,联合国民党中央军15军和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决定在绵岭和秦岗一线构筑工事,布阵防守,组织一次大规模的阻击战。
“1938年农历六月初四夜,我们接到任务要提前穿插到曲村以西,寻找敌人聚集地袭击敌人,目的是侦察敌情,扰乱敌人,既要给敌人造成恐慌,还要诱敌深入,让他们进入到提前预定的伏击地。”说到这一战,常崇寿不由得提高了声调。
绵岭、秦岗阻击战打了三天三夜,决死总队用1600人的兵力和并不称手的武器,顶住了飞机大炮掩护下6000余名伪军的进攻,给敌人造成了重创。
烽火战场 至亲诀别
“我永远都忘不了1941年4月8日!”说到这里,常崇寿老人的声音有些哽咽,那一天,他失去了一个亲人。
1941年4月,常崇寿在垣曲城东南方的涧溪村与几个战友去附近的一座山坡上查看地形,竟然遇到了他的二哥。“二哥比我大3岁,我在家乡参加决死八总队后,他也报名参加了曲沃县人民武装自卫队,一直在曲沃和翼城一带的山区活动。这一次,他们奉命来支援中条山战役。”
骨肉兄弟分别已经两年多,难得相见,格外亲热,就在这时,有一队日本鬼子向山上攻来,双方展开了激战。兄弟二人并肩伏在一道高崖后,向攻上来的日军猛然射击。二哥的肚子上连中了几枪,鲜血顿时流了出来,“危急关头,二哥一把将我推下山崖,自己却牺牲在山坡上的麦地里。”
就这样,在抗击日寇的战场上,兄弟两人见面不到半个时辰,竟成为他们最后一次相见。
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布投降。70年后的今天,战火的硝烟早已消散,可在那些亲历过8年抗战的战士们心中,那终是一段难以磨灭的刻骨记忆……
记者 段小婷 实习生 卫亚楠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