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 揭开“小延安”刘村的光辉一页

2015-09-03 12:32:4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刘村,是尧都区的一个小村庄,但它的故事却源远流长,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那一句“到刘村去”的口号,曾吸引着无数的爱国青年,走进这里,驻守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尔后从这里走向抗日前线。今年5月,尧都区刘村镇老干部办的赵刚进行了走访和调研,通过搜集到的信息,编写了《“十首小歌谣”——回顾追忆缅怀赞颂刘村》和《抗战初期的小延安——刘村》两部作品,以示纪念。

    “抗战时期,八路军在我们刘村树起了‘学兵队’的大旗,面向全国招募‘有志抗日救国、抱有牺牲决心之青年’,一时之间,各种传单传遍临汾城内,各种消息传遍了整个山西,大半个中国。”赵刚说,根据他搜集到的信息显示,到刘村去”在当时成为了一个口号,不久后,山西、陕西和郑州、徐州、汉口、平津、上海的青年,乃至南洋华侨都源源不断地涌进了刘村。

    根据1937年在刘村参加革命的李林编写的《我为抗日扛机枪》一文所述: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在村北头,村南头就是八路军学兵队的驻地,自从共产党八路军来到后,这里简直成了山西的‘小延安’。”“当时的刘村汇集了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来到这里。”赵刚说,根据村里的老人回忆,当时刘村热闹非凡,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每日除了学习,就是坐在一起唱革命歌曲,后来那首脍灸人口的《游击队之歌》就是在这里创作的。

    “八路军学兵队,是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形势下,急需扩大党的武装力量的产物,是一所‘抗大’式的培养党的武装斗争骨干的新型学校。”赵刚告诉记者,它的名字还是当时在山西组织华北抗战的周恩来提议的,意思是学习当一名抗日的八路军士兵。根据《峥嵘岁月烈士千秋岁月》一文显示,该文作者王晓峰来自宁波,是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血青年”,抱着“抗日革命的决心”,他于1938年11月辗转到山西临汾刘村镇,并正式参加了八路军学兵队。

    “可以看得出,当时咱们刘村的八路军学兵队是十分有名的,产生的影响是全国范围的,刘村这个只有几百户人家的小村子成为了当时的‘红色明星村’,俨然成了山西的‘小延安’。”赵钢说,参加八路军学兵队的战士们,很多都是知识青年,他们来到刘村,感慨感悟,写了很多文章,这些都变成了最宝贵的资料。

    “根据记载,1938年2月底,学兵队在刘村北卧火神庙举办毕业典礼,参加了三个月学习的学兵队队员站在一起,接受党和群众的检验。”赵刚说,陈克寒《八路军学兵队》一文中描述,当时杨尚昆进行了训话,指出“我们今天没有毕业,我们今天只是小毕业,打退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得到解放,我们才算是毕业了,到那时候,我们再举行大毕业典礼。”根据史料记载,学兵队为抗日战争培养的几百名青年干部,经过长期锻炼,逐步成长、成熟起来,担任了军队、地方的一些重要职务。“如今,我将整理出来的这些资料贡献出来,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通过当年学兵队学员们所写文章资料来感受一下当时的抗战氛围,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赵刚说。

    记者 卢凯 杨全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